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32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秘制干锅手撕鱼 原料:腊鱼500g,青红椒圈各50g,大蒜100g,阳江豆豉末25g,香醋5g,老抽5g,干辣椒2g,粗孜然1g,红油15g,色拉油600g,香菜少许,洋葱150g。  相似文献   
2.
事厨多年的人都会遇到上菜速度跟不上宾客就餐进度的难题。目前中餐餐饮业几乎都是现产现销,短暂的时间限制了出菜率,相应地也限制了菜品的销售量。特别是流动客源较少的地方,对事厨者的压力就更大,真所谓:餐前没事干,餐时疲劳战。为克服这种现象我们想了许多方法,采用电子瓦罐堡菜便是其中的一种。我们依据每天的营业情况准备了3~8个电子瓦罐煲菜,陈列在餐厅的入口处,标好菜名贴在罐外,让宾客自己挑选,大大地减少了厨房的压力,现摘几款我们经常制作、较受宾客欢迎的电子瓦罐菜品,权作抛砖引玉.望各位同行指教。一、红汕猪杂…  相似文献   
3.
海菲  吴为 《烹调知识》2008,(8X):24-27
<正>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二十四岁那年,卢永良开始在厨界崭露头角。他在湖北省首届烹饪大赛上,取得了刀工第一、雕刻和风味鱼菜第二的好成绩。同年六月,他接到了入选全国劳动模范的通知,二十九岁,卢永良在全国首届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以"茄汁鳜鱼"、"海参武昌鱼",  相似文献   
4.
腊鱼中的优势菌(干酪乳杆菌、香肠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菌浓度比为1:1:1)作为混合菌株直接接种,研究混合菌株接种量、食盐添加量、腌制温度和腌制时间对腊鱼品质的影响,并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腌制腊鱼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菌种接种量106CFU/g、食盐添加量5%、腌制温度10℃、腌制时间4d。在此条件下生产的腊鱼质地紧密,咸度低,保留了传统腊鱼的香腊味,其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过氧化值分别为18.72mg/100g和0.18g/kg,相对于自然发酵的腊鱼分别降低了34.9%和51.6%。  相似文献   
5.
以罗非鱼为原料,研究接种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腊罗非鱼的工艺技术,通过采用混合菌种对腊罗非鱼发酵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罗非鱼调味腌制,均匀渗透到鱼体后,接种复合乳酸菌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为发酵剂发酵腊鱼,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1:1(m/m)混合、接种量2%(m/V)、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24h。  相似文献   
6.
腊鱼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鲢为原料,采用传统方法制作腊鱼,研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特性的变化。腊鱼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不断下降,NaCl 含量逐渐增加。腌制阶段各类微生物的生长缓慢,且非蛋白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干燥的前10d 各类微生物数量显著上升,干燥的各阶段非蛋白氮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上升,TBA 值也显增
加。乳酸菌、微球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是腊鱼中的优势微生物菌群。腌制和干燥加工改变了鱼肉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其中蛋氨酸、谷氨酸、缬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增加对腊鱼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恺 《烹调知识》2004,(1):i042-i043
地处黄山脚下的皖南徽州,是块既具自然美丽,又富丰厚文化的土地。这块土地上孕育的徽商,脑力与劳力结合,走南闯北,称雄中国商界400年。与徽商生活息息相关而诞生的徽菜,跻身于全国八大菜系之列。与徽菜相辅相成的徽州美食,其滋味逼人口涎,其传说亦颇为迷人心神。现选择部分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很小的时候李小惊就习惯了父母经常出:差的日子。她和祖父一起生活,在湖南怀化的家中随处看见腊鱼、腊肉、蕨菜,最初她把它们当成是玩具一样。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以鲢鱼为主要原料,植物乳杆菌、木糖葡萄球菌和酿酒酵母为混合发酵剂,发酵期间加入外源脂肪酶制作腊鱼产品。通过分析腊鱼的游离脂肪酸、pH值、白度、质构,以及结合感官评价结果探究发酵温度、脂肪酶添加量和添加时间对腊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酶可有效改善腊鱼的品质。具体方法为:鲢鱼块接入发酵剂在20℃下发酵27 h后,加入0.04%(以鱼肉计)的外源脂肪酶(22000 U),继续在20℃下发酵45 h,然后经冲洗、烘干(30℃,3 h)、成熟(15℃,5 d)得到最终产品。与未加酶产品相比,加酶后发酵腊鱼的游离脂肪酸、pH发生较大改变,产品的色、香、味均有明显改善,说明外源脂肪酶可通过影响腊鱼在发酵过程中的脂肪代谢达到提升产品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用白鲢制作腌腊鱼,研究外源脂肪酶对腌腊鱼品质的影响,探索脂肪酶在腌腊鱼风味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外源脂肪酶可促进腌腊鱼中脂肪的水解,从而加快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等n-3多烯酸的分解,使粗脂肪含量和2-硫代巴比妥酸(TBA)值降低,酸价升高,这些变化与脂肪酶的添加方式和添加量有关。鱼肉中添加0.01%的外源脂肪酶(Novozym 435),然后用3%的花椒盐涂抹后于15℃干腌72h,可改善腌腊鱼的感官品质,即外源脂肪酶可促进腌腊鱼风味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