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45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10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篇
轻工业   895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引言关心食品的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历来是我党和政府心中所系的一件大事。食品污染(如中毒)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认为是一类高发性事件,其因素十分复杂。总的说来,归于食源性的缘故,分为生物性和化学性的危害,这是目前食品安全的一个关键问题。从2002年4月瑞典科学家在食物中发现丙烯酰胺以来,有关此类物质的各种问题引起世界各国食品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几年来,随着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人们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 H 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发出警告:含有致癌毒素的丙烯酰胺化合物(简…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微生物污染物分布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纳米酶是新一代人工合成酶,因其既具备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吸附能力强等特点,又兼具天然酶的高催化性能,并且还有稳定性高、易于表面修饰、生物兼容性好等诸多优点,使得其在杀菌抗炎、环境治理、分析检测、绿色合成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比色,拉曼,电化学等多种传感测试手段,结合纳米酶的高催化性能,可将微弱的检测信号放大,从而实现低含量组分的现场快速测定。随着人们对纳米酶催化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功能性纳米酶被相继开发,必将带动高效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纳米酶的食源性微生物的传感策略的最新进展,着重于不同类型纳米酶的检测机制以及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基于纳米酶的食源性微生物传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技术是指能够同时扩增得到同种或多种致病菌的不同基因片段的技术。因该技术特异、灵敏且分析效率高,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工作中。本文介绍了多重PCR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近况,并对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食品工业科技》2013,(07):374-377
Taqman荧光探针技术作为定量PCR的代表性方法,综合了PCR技术及荧光标记技术,由引物和探针双重控制靶基因的选择,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近年来该技术逐步应用于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本文概述了Taqman荧光探针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苯乳酸与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的相互作用机制,选取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10403s)和大肠杆菌(E.coli 44752)采用凝胶电泳阻滞实验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苯乳酸与胞内、胞外基因组DNA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苯乳酸与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胞内DNA迁移率和条带亮度均未发生变化,无相互作用;苯乳酸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胞外DNA发生结合作用。单增李斯特菌体外DNA在苯乳酸1632 mmol/L浓度下,与苯乳酸发生结合作用,结合常数为9.16×105M-1;大肠杆菌体外DNA在苯乳酸216 mmol/L的浓度下,与苯乳酸发生结合作用,结合常数为7.36×105M-1。两者的结合方式为静电结合和嵌插结合。   相似文献   
7.
主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技术,检测了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谱(MVOCs),研究其变化规律和代谢特征性产物。结果表明,65μm PDMS/DVB纤维头萃取30min效果最好,三种致病菌MVOCs谱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变化,其中,两株副溶血弧菌出峰数在30h达到最大值,可检出数分别为28和31个,特征性成分为2-氯-4-(4-甲氧基苯基)-6-(4-硝基苯基)嘧啶、二叔丁基过氧化氢、3-甲基-1-丁醇等;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12h和8h出峰数最多,可检出数为42和47个,特征性成分分别为环十二烷、2-甲基-1-丁醇和吲嗪、3-甲基丁酸和4-甲氧基苄腈等。实验结果为寻找三种食源性致病菌挥发性标志物和快速检测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食源性致病菌则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在医疗、养殖业等领域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这更加重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385份各类预包装食品的检测,分析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过程及日常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 4789.14—2014对样品进行蜡样芽孢杆菌检测分析。结果:385份预包装食品中有4份检出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1.04%,其中速冻馅饼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5.17%;速冻饺子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1.27%,速冻馅饼的检出率最高。结论:通过预包装食品检测分析,建议居民留存食物时放置在冰箱中冷藏或冷冻,食用前微波加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冷冻馅料食品的检测及监管,增加冷冻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抽检,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检测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lh基因,沙门菌Ompc基因和单增李斯特菌hly基因设计引物和Taq Man探针,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研究;利用该体系检测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结果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可得到特异性扩增,而共存于海产品中的其他细菌均未见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显示,该体系对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72、40、80 cfu/ml。对舟山采集的150份样品进行检测,检出32份副溶血性弧菌、11份沙门菌、5份单增李斯特菌,与国标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Taq Man探针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以特异、灵敏、简单快速地实现对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