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4篇
轻工业   87篇
水利工程   6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伯利亚鲟鱼饲料中分别添加1.0%、1.5%、2.0%、2.5%和3.0%的光合细菌(PSB),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71%、20.74%、39.38%,、46.03%和62.72%;同时发现添加光合细菌后,对促进西伯利亚鲟鱼消化道内蛋白酶活性、淀粉酶活性、脂肪酶活性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鲟鱼鱼子蕴含多种珍贵天然成份,法国尊贵美容品牌INGRID MILLET早于七十年代已将之提炼为鲟鱼鱼子精华Caviar Complex,研发成高效得美容护肤产品,全新“金装鱼子精华”,嫩肤功效加倍提升,全新上市,现各大英格蜜儿专柜和英格蜜儿美容水疗中心均有售。  相似文献   
3.
从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无铬工艺,以人工养殖鲟鱼皮为原料,经脱脂、浸水、浸灰、脱灰、脱骨刺、浸酸和铝鞣过程制得了鲟鱼皮革.报道了鲟鱼皮的不均匀性,鲟鱼皮脂的含量在6.07%~18.49%.讨论了浸灰时间和鞣革时间对鲟鱼皮革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综合利用鲟鱼加工下脚料,提高鲟鱼附加值和中药产业临床应用价值,提出了采用不同的溶剂系统作展开剂分离鲟鱼胆汁的有效成分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分别以单元溶剂、二元溶剂以及三元溶剂体系作展开剂,考察了不同体系的展开剂对鲟鱼胆汁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元溶剂中甲苯和氯仿分离效果好,二元溶剂体系中氯仿/乙醇、氯仿/甲醇、石油醚/丙酮以及三元溶剂体系中石油醚/丙酮/甲苯(3∶1∶1,体积比)、氯仿/甲醇/甲苯(5∶1∶1,体积比)分离效果较佳.筛选出二元溶剂氯仿/甲醇(10∶1,体积比)最适宜后续的柱层析分离鲟鱼胆汁.  相似文献   
5.
通过Folch法提取俄罗斯鲟鱼不同部位总脂,采用GC/MS法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标准品对照鉴定脂肪酸组成。研究表明,鱼肉、鱼卵、鱼皮、鱼腹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类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40%,其次为单不饱和脂肪酸(30%左右)和饱和脂肪酸(17%左右),多不饱和脂肪酸以9,12-十八碳二烯酸和DHA为主。鱼肉中总脂含量12.83%,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为42.37%,EPA+DHA为17.25%;鱼卵总脂含量为14.46%,其中n-3脂肪酸为22.10%;鱼皮含有较高含量的n-6脂肪酸(19.43%);鱼腹总脂含量14.45%,含有较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42.66%)和单不饱和脂肪酸(34.07%),EPA+DHA为17.38%;鱼鳔中未检测到n-3和n-6脂肪酸;鱼肝总脂含量为55.92%,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为突出,高达55.81%,以9-十八碳烯酸(49.82%)为主,饱和脂肪酸含量仅为17.24%;椎骨中总脂仅为0.09%。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鲟鱼加工下脚料为原料,研究酶法提取鲟鱼鱼油的工艺条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鱼油提取质量的影响,对3 种抗氧化剂在鱼油提取过程中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量0.6%,水解时间2h,水解温度40℃,pH7,该工艺条件对鲟鱼内脏鱼油的提取效果明显好于氨法、钾法和蒸煮法,提取鱼油的过氧化值略高于氨法和钾法,但低于蒸煮法。TBHQ、VC、茶多酚三种抗氧化剂对鱼油抗氧化作用以TBHQ 效果最好。应用本法从鲟鱼肚及鲟鱼内脏提取的鱼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与咸海卡拉白鱼接近,明显高于淡水养殖鱼类,是加工鱼油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7.
赵凤  许萍  曾诗雨  杨兴 《食品科学》2019,40(10):236-242
鲟鱼为原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结合感觉阈值,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评价挥发性风味物质对总体风味的影响,探讨发酵过程中的关键性风味物质。分别检测新鲜鲟鱼,腌制鲟鱼,发酵5、10、20、25、35 d 7 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新鲜、腌制、发酵5、10、20、25、35 d 7 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分别为38、48、66、72、75、76 种和84 种。新鲜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壬醛、癸醛、己醛等;腌制后的鲟鱼肉主体风味物质为壬醛、1-辛烯-3-醇、己醛、癸醛、柠檬烯等;发酵5 d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1-辛烯-3-醇、柠檬烯、壬醛、乙酸乙酯、庚醇等;发酵10 d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壬醛、1-辛烯-3-醇、乙酸乙酯、柠檬烯、癸醛等;发酵20 d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壬醛、柠檬烯、1-辛烯-3-醇、癸醛、乙酸乙酯等;发酵25 d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壬醛、柠檬烯、1-辛烯-3-醇、乙酸乙酯、癸醛等;发酵35 d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乙酸乙酯、柠檬烯、壬醛、1-辛烯-3-醇、庚醇等。  相似文献   
8.
实验通过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GC-MS),研究了养殖鲟鱼籽酱在冷藏条件(0℃)下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鲟鱼籽酱脂肪总体组成为:23.03%饱和脂肪酸(SFA),33.68%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33.0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富含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如EPA(二十碳五烯酸,C20∶5(n-3))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营养价值非常高。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升高,不饱和脂肪酸(UFA=MUFA+PUFA)含量显著降低,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降低明显(p0.05),由此表明,仅低温冷藏不能保持鱼籽酱的脂肪酸营养品质。此外,在鲟鱼籽酱贮藏3月后,MUFA和PUFA出现显著性减少,且到贮藏5月时,分别从3月时的36.79、32.43降到34.83、31.86。由此可初步认定为3~5个月为鲟鱼籽酱冷藏时质量控制的关键时间段。  相似文献   
9.
鲟鱼片的感官品质为指标,对麻辣风味烤鲟鱼片的腌制配方和调味配方进行优化。结果得出最佳腌制配方:以水100g计,蔗糖5g、食盐1g、麻辣粉1g、酱油4g、味精0.05g、黄酒2g、生姜2g;最佳调味配方:以糖浆100g计,食盐1g、酱油2g、豆豉2g、黄酒1g、味精0.05g。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6)
为了明确养殖鲟鱼Acipenser sinensis肝硬化的致病因素及诊治方法,在3批次现场采集病样(共计41尾)中,选取9尾具典型症状的患病鲟鱼,对其重要组织器官进行采样,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对自然发病的疑似肝硬化杂交鲟进行了病理解剖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对其组织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3、9号病样表现出明显肝组织病变,肝组织内出现弥漫性纤维增生等典型肝纤维化症状;脾充血,空泡变性、坏死;胃、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坏死甚至脱落;其他器官(鳃、心等)组织轻微淤血、炎症;结合各器官症状和组织病变及参考相关研究,确定本病例为鲟鱼肝病,具体诊断为鲟鱼肝硬化。研究表明,鲟鱼肝硬化的器官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特征为肝淤血和溃疡,肝腹水,肝血窦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空泡化、组织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