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篇
水利工程   18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MIKE21软件建立二维潮流、保守物质输运和粒子追踪模型,采用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比较分析水体交换时间尺度的异同点,探究金梦海湾近岸人工岛建设对水体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运用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计算得出研究区域内余流的大小和方向基本一致,且斯托克斯余流比拉格朗日余流小一个量级;②工程后,汤河口内余流减小80%-90%,莲花岛附近区域余流比工程前增大10-60倍;③余流的大小和方向对金梦海湾近岸水体交换有一定影响,即工程后水体半交换时间在海域减小,汤河口内部增加;④运用拉格朗日法与欧拉法计算得出水体交换时间分布相似,且拉格朗日法计算的驻留时间受粒子释放时刻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潮间带和东侧开边界海域的变差系数CV值最大可达1.5。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海洋动力特笥与泥沙的输移扩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先对黄河口潮流、余流、风暴潮等海洋动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黄河口泥沙的输移方向与数量,指出黄河口的泥沙在洪枯季节综合的结果是向东北方向扩散,在目前河口海洋动力条件下,有大约40%的泥沙输往深海。本文还提出了选择最佳河口流路入海方向,充分利用河口海洋动力,提高海流输沙量、稳定河口流路的河口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海区潮流运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亚湾是粤东地区的天然良港,湾内无大径流流入,其水文特征除爱天文潮制约外,还受浅海潮波的影响,与一般河流口门有所不同。本文根据珠江委水文一队从1996--1999年进行的3次大型水文测验所获得的水文资料,应用平衡潮理论,分析大亚湾海区的潮流性质、运动形式及余流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杭州湾北岸龙泉-南竹港弧形岸段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余流分析和悬沙机制分解方法对该岸段的悬沙输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经2004-2005年地形冲淤验证.结果表明:龙泉-南竹弧形岸段的动力条件相对较弱,余流表现为总体向西流动,特征为"两头大、中间小",机制分解得出悬沙输运以净进为主,各动力项中主要以平均流项和stokes漂流项为主,平均输沙率方向受平均流项控制,涨落潮挟沙强度对净输沙也有一定的贡献,并导致研究区西部岸段出现逆向输沙;余流和机制分解结果表明海岸的中部及东部为悬沙的主要落淤地带,而西部则冲刷加深,这与地形的冲淤分析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随着宁波和舟山港的发展,近年来金塘水道和穿山半岛东侧海域港口航道开发比较频繁。潮流泥沙环境要素是港口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为了了解和分析该海区的水流、泥沙运动特性,根据近几年的多次水文测验资料,对该海区的潮汐、潮流、泥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潮汐、潮流和泥沙运动的特点,得出了本地区的潮流运动的基本规律,泥沙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6.
基于最新的水下地形数据和非结构网格,利用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建立洋山海域高分辨率水动力数值模型,研究该海域建港工程后潮流和余流的三维动力学特征. 结果表明,峡道西部涨潮流大于落潮流,东部相反. 南岛链以南海域流速均大于北岛链以北流速,峡道窄口处出现高流速区和环流现象,涨潮流表层最大流速可达2.88 m/s. 涨憩时刻,南岛链南岸和北岛链北岸都形成表层向北、底层向南的表-底层环流,落憩时刻相反. 落急时,深水航道处出现表层向南、底层向北的表-底层环流. 受围海造地工程后地形影响,峡道内M2分潮潮流椭圆主轴均沿岸线方向. 与工程前相比,峡道效应增强. 洋山海域整体以海向余流占优,但峡道内形成陆向余流. 峡道窄口处存在余流分离现象,峡道西部余流滞流点东移.  相似文献   
7.
水动力过程和温盐变化的准确模拟是研究生态过程的重要基础。COHERENS是一个模拟海洋动力过程的通用模型,可以用于模拟中尺度海域的水动力、温盐变化等过程。将COHERENS模型应用于东京湾,对湾内一年间实际的水动力过程、温盐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与观测值吻合良好,较好地模拟了跃层的消长等季节变动,再现了温盐的年间变化过程,以及湾内典型季节的余流特征。结果表明,东京湾余流在冬、夏两季均会形成以上层流出、下层流人为特征的垂向流动结构。进一步通过对不考虑风应力的假设工况进行计算,可以看到风对余流结构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较为持续的风应力作用会强化湾内的环状流动形态。  相似文献   
8.
深圳湾为深圳和香港两大都市生产生活污水的主要受纳水域,其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前人对深圳湾内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湾内污染物长时期大范围的输移扩散规律的深入研究较少.本文基于EFDC模型建立了旱季深圳湾水动力学模型,从潮余流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深圳湾的水动力特性及水体长期的输移规律.结果表明,根据深圳湾内物质的长期输运特性可以将其分为内湾、中湾和外湾三部分,内湾水体混合能力较强,中湾水体的净输移能力较弱,外湾和外海的水体交换强烈,有利于污染物输移出海湾.最后,利用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技术分析了内湾不同位置污染物的输移路径,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孤东及新滩海域流场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口孤东海堤及新滩海域流场调查实测资料,分析了孤东海堤及新滩海域水文泥沙因子和流场特征及流场与现黄河口海域岸线蚀退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孤东海堤及新滩海域的潮流主要是往复流、不规则半日潮流、沿岸流,潮流椭圆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南向流为涨潮流.北向流为落潮流,涨潮流底层流速小于表层流速,落潮流底层流速大于表层流速;余流有定向输送泥沙的特点,对泥沙长距离搬运的作用非常明显,并且余流流速一般为5~6cm/s,余流的方向以北方向为主;海岸区域主要受风浪掀沙、潮流输沙作用,河口泥沙输送于外海,很少扩散到近海岸,海岸处于蚀退状态。  相似文献   
10.
陈家坞槽潮流特征及潮流流速垂线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家坞槽14号站位连续两个潮次的流速资料表明,该站位的潮流特点为落强涨弱.分析了该站位的潮流特征、各层潮流流速的椭圆分布、潮平均流速分布及其余流特征.拟合了该站位潮流流速垂线分布关系及其计算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