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9篇
电工技术   34篇
综合类   47篇
化学工业   29篇
金属工艺   25篇
机械仪表   18篇
建筑科学   80篇
矿业工程   32篇
能源动力   59篇
轻工业   22篇
水利工程   83篇
石油天然气   32篇
武器工业   31篇
无线电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6篇
冶金工业   12篇
原子能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3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fatigue crack growth rates in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kinetic diagram of fatigue fracture is caused by the effect of crack closure within the limits of its existence. We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fatigue crack growth rate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in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diagram for various values of the load ratio with regard for the effect of crack closure and propose a procedure of examination of the fracture processes in structural materia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fatigue crack growth rates.  相似文献   
2.
黄土塬区复杂的地表条件难以获得可供解释的物探资料,本文给出了勘探天然气的地震技术,在野外弯线地震数据采集中,冲沟区运用了弯线高分辨率技术;塬上区采用非纵测线和地震测深观测系统,大药量、深井和强化组合法的接收条件。初步解决了弯线地震资料处理中二维滤波、静校正、速度分析等技术难题。摸索出一套以地震为骨架,构造解释与岩性解释相结合,重力-电法-地震联合解释落实古生界天然气构造圈闭的综合物探解释技术,并以实例展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张西峰 《机床电器》2003,30(6):53-55
CJX4-dG系列高原型交流接触器可适用于海拔高度至5000m高原地区,本文针对高原适应性这一特点分析了高海拔对交流接触器的影响因素,介绍了产品改进后的功能和主要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4.
张朝晖  折媛  巨建涛  杨军 《铸造技术》2007,28(10):1309-1313
采用力学拉伸试验、显微组织观察等手段,对屈服平台长度不同的Nb微合金化建筑钢筋进行了金相组织定量分析,并对无屈服平台的试样进行了时效处理。结果表明:贝氏体含量影响着钢筋屈服平台的变化;随贝氏体含量的增大,钢筋屈服平台长度逐渐缩短直至消失;一定温度下,长时间的时效保温处理可使得钢筋的屈服平台得以恢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贝氏体的影响机理、生成原因以及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与平原河流相比,高原河流具有独特的水动力、地质地貌和生态特点。以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2010年遭受的地震为背景,在对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查找存在的问题,立足治理需求,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改善和景观水文化重建模式,为结古镇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舒适的水利支撑。将生态水力学与工程水力学相结合,根据扎西科河和巴塘河的特点(水文、地理和气候特征),以当地鱼类为保护目标,采用近自然修复技术,确定了河道的平面形态和断面型式。结合《结古镇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对滨水空间进行了划分,并根据有关规范对三线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河道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可对扎西科河和巴塘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对流域的治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年2月到2001年12月的GIMMS-NDVI、VGT-NDVI和MODIS-NDVI数据,分析了此3类NDVI对若尔盖湿地植被变化响应方式的差异性及在该区植被变化监测研究中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遥感数据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传感器光谱特征是造成数据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MODIS、Vegetation传感器具有红光波段对叶绿素吸收敏感,近红外波段剔除了强水汽吸收带、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加之MODIS-NDVI和VGT-NDVI合成法包含有全面而有效的大气纠正处理,使得MODIS-NDVI和VGT-NDVI对若尔盖植被较GIMMS-NDVI敏感,较适宜于该区植被变化监测研究。但由于3类NDVI数据并无显著差异,且GIMMS-NDVI具有时间序列长这一MODIS-NDVI和VGT-NDVI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其在该区植被的长期连续监测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弯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弯曲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油石比、级配组成对混合料弯拉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沥青混合料的弯拉强度、弯拉应变、劲度模量均呈减小趋势。油石比、级配组成对弯拉特性有明显影响,随着油石比的增大,冻融循环作用对沥青混合料弯拉特性的影响减小,AC-13混合料的弯拉特性优于其他两种级配。在青藏高原寒冷地区采用AC-13的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为5.5%或适当增加油石比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低温弯曲特性。  相似文献   
8.
高原寒冷区地球电化学方法寻找隐伏金矿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高原寒冷景观区隐伏金矿地电化学异常特征,选取辛曲矿区和扎家同哪矿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矿区的地电提取Au含量均较低,且多为难以连片的狭窄异常,但矿体的分布基本限定在地电化学综合异常范围内。两个矿区有不同的异常特征:产出较陡的辛曲金矿异常多呈狭窄的单峰,峰值与矿体头部相对应;而产出较缓的扎家同哪金矿,异常呈多峰异常形态,在矿头对应部位有异常峰,且异常沿矿体倾斜方向呈阶梯式变弱,表明在高原寒冷景观区地球电化学方法对隐伏金矿体赋存范围和产出形态均有指示作用。结合地电化学异常成因机制、成矿地质条件,初步构建了高原寒冷景观条件下破碎带型金矿地电化学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9.
低压电器在高原环境中使用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主要通过在模拟高原环境气候条件下进行的摸底试验,对低压电器产品受高原环境影响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高原环境下使用的低压电器产品在设计和选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腹地的雷电物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通过利用大气平均电场仪和快、慢电场变化仪等仪器设备对青藏高原腹地那曲地区的雷电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高原雷暴天气过程中发生的闪电与低海拔地区的相比存在许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闪电在短时间内可以引起较大的电场变化,接近±50kV/m;在一次雷暴天 气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可以改变大气平均电场的极性,存在着多个FEAWP过程。较多的地闪只有一次回击,占总地闪数的36.3%,地闪回击数最多的可达到17次,平均为4.11次。地闪中正地闪比率较高可以达到32%。对于负地闪继后回击的电场幅度与首次回击的比与其他地区相比非常高,其平均值为1.42,其中最大值为11.64,最小值为0.17。占总数62%的地闪的连续电流发生在首次回击之后,其持续时间绝大多数在60-160ms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