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9篇
化学工业   11篇
建筑科学   10篇
矿业工程   184篇
能源动力   8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4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绿色植物能吸收CO2 ,释放O2 ,清除有毒污染物 ,阻滞灰尘 ,杀灭细菌等致病微生物 ;在矿区环境污染治理时 ,应切实加强矿区绿化工作 ,扩大植被覆盖率 ,保持矿区生态平衡 ,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准格尔煤田地区地下水循环特征,运用水化学技术、水汽轨迹模型和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环境同位素特征、大气降水主要来源、地表水及地下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地表水矿化度低,呈弱碱-偏碱性,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Cl-Ca型水为主;地下水整体矿化度低,偏弱碱性,主要以HCO_3-Na·Ca型、Cl-Na型、HCO_3-Ca·Mg型、HCO_3·Cl-Na型水为主;黄河水δ(D)平均值为-79.6‰、δ(~(18)O)平均值为-10.47‰,第四系地下水δ(D)平均值为-66.25‰、δ(~(18)O)平均值为-9.1‰,白垩系地下水δ(D)值为-70.6‰、δ(~(18)O)值为-9.3‰,石炭-二叠系地下水δ(D)平均值为-77.07‰、δ(~(18)O)平均值为-9.9‰,寒武-奥陶系地下水δ(D)平均值为-75.73‰、δ(~(18)O)平均值为-10.06‰;大气降水受极地气团和季风影响,主要来源为西风带水汽、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汽蒸发再循环;断层带、褶皱轴部裂隙带为不同含水层间主要导水通道,大气降水和黄河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高承压水头寒武-奥陶系岩溶裂隙水越流补给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砂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孔隙水通过地层间不整合接触面裂隙发育带向下补给石炭-二叠系砂岩裂隙水,黄河水对寒武-奥陶系地下水的补给比例受地质构造发育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河南胡襄煤田勘探钻孔资料,对煤层的稳定性和煤厚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区内二1煤层可采性指数为0.81,厚度变异系数为39%,属较稳定的全区大部可采的中厚-厚煤层;二2煤层可采性指数为1,厚度变异系数为11%,属稳定的全区可采的中厚-厚煤层;区内煤层厚度呈现东部厚西部薄的分布特征,局部出现无煤带或薄煤带;影响煤厚变化的因素主要为成煤时期地壳的不均匀沉降、成煤后期的古河流冲刷与断裂构造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4.
判别地层的岩性是地质勘探中的一项最基础性工作。过去,主要靠钻孔岩心编录来判别地层岩性,但对大量快速无岩心钻进的钻孔来讲,此方法就行不通了。针对这种情况,应用Logistic判别法,进行了利用煤田测井曲线数据定量判别岩性的研究工作。研究得出:应用此方法能够自动、定量的判别岩性,达到了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河东煤田三交3号井田上煤组分析,上煤组4号煤层和5号煤层煤岩特征不同,4#煤层以光亮部分为主,镜质组含量高,5#煤层以暗淡部分为主,惰性组含量相对较高;4#煤显微煤岩类型主要是微镜煤,5#煤主要是微镜惰煤。4#煤层局部受到上覆砂体的冲蚀变薄;5#煤层厚度与下覆K3砂体呈一定的正相关性,4#煤层硫分特低,5#煤层硫分变化很大,大于0.5%的硫分含量与4#~5#煤层间黑色泥岩和K3砂岩厚度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人类长期的采煤活动,打破了地下应力的原始平衡状态,形成了十分发达的地下裂隙网络,以致含煤盆地中可采与不可采煤层中的煤层气和老塘瓦斯气等可燃气体,借以发生新的运移,甚至泄漏于地表.在盖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发生新运移的煤成气可能形成层、带状分布的新生天然气资源.这种新生天然气既是老煤矿区(甚至废弃矿区)特有的、可供开发利用的气体矿产,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7.
构造分析是煤田煤炭开采、防水治水、安全经营的重要因素。二维地震可以有效解译构造的规模、产状及破碎情况。该文在综合分析块村营研究区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静校正、去噪、DMO迭加及时-深转换等多种技术手段,解译得出研究区组合断层七条,组合的七条断层中,落差大于200m的断层2条,落差100m~200m的断层3条,50m~100m的断层2条。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煤田地震采空区更好地进行探测,结合以往应用实例,采用时间剖面和能量剖面联合对比解释为主,多属性平面属性解释为辅,并结合其它属性联合分析的方法,对采空区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利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解释技术,采空区解释是可行的,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太子河流域煤田西部区(如本溪煤田和红阳煤田)为旋卷构造和伸展构造所控制;受太平洋板块对大陆边缘俯冲和大陆的仰冲先后产生旋扭和拉张形成上述两种构造类型,形成时间为晚侏罗世至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10.
潞安矿区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代勇  吴国强 《煤炭学报》1995,20(2):174-179
山西省潞安矿区盖层构造格局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基本特点,构造变形强度由东向西递增,由单斜过渡为轴向近南北的宽缓褶曲,由正断层过渡为逆断层,断层走向由北东和北西向过渡为近南北向。基底构造和区域构造应力是控制盖层构造格局的两个基本因素;煤田构造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