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63篇
  免费   1870篇
  国内免费   1213篇
电工技术   1479篇
综合类   1963篇
化学工业   1174篇
金属工艺   1233篇
机械仪表   3543篇
建筑科学   2008篇
矿业工程   3244篇
能源动力   732篇
轻工业   472篇
水利工程   2777篇
石油天然气   3617篇
武器工业   186篇
无线电   340篇
一般工业技术   662篇
冶金工业   761篇
原子能技术   136篇
自动化技术   619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461篇
  2021年   608篇
  2020年   688篇
  2019年   513篇
  2018年   507篇
  2017年   592篇
  2016年   791篇
  2015年   851篇
  2014年   1469篇
  2013年   1239篇
  2012年   2025篇
  2011年   1845篇
  2010年   1291篇
  2009年   1186篇
  2008年   1007篇
  2007年   1378篇
  2006年   1341篇
  2005年   1108篇
  2004年   954篇
  2003年   918篇
  2002年   899篇
  2001年   722篇
  2000年   582篇
  1999年   422篇
  1998年   300篇
  1997年   227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In this study, the hydraulic reactivity and cement formation of baghdadite (Ca3ZrSi2O9) was investigated. The material was synthesized by sintering a mixture of CaCO3, SiO2, and ZrO2 and then mechanically activated using a planetary mill. This leads to a decrease in particle and crystallite size and a partial amorphization of baghdadite as shown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and laser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Baghdadite cements were formed by the addition of water at a powder to liquid ratio of 2.0 g/ml.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ngths were found to be ~2 MPa after 3-day setting for a 24-h ground material.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measurements showed an incongruent dissolution profile of set cements with a preferred dissolution of calcium and only marginal release of zirconium ions. Cement formation occurs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whereas the unground raw powder leads to a pH of 11.9 during setting, while prolonged grinding increased pH values to approximately 12.3.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压裂技术在低渗透及非常规储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压裂后水平井的产能预测关系到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压后渗流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详细回顾了国内外学者所建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及求解方法,指出了不同模型和求解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天然气管道“主干互联、区域成网”(以下简称“互联互通”)基础格局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天然气管网规模日益扩大、管道分支和气源增加,并且分布不集中、输送方向可变,使得输气方案更加灵活,可以更好地解决某些地域的供气紧张问题;但受现有站场和设备的限制,暂不能满足某些多线组合极限工况,使得“互联互通”的初衷难以全部实现。为了使得现有的各输气干线在实现“互联互通”之后可以满足更多的多线组合工况,在分析“互联互通”背景下M管网工况变化的基础上,研发了可以进行水力仿真和压气站方案制订的计算软件,并对3种极限工况下的不同输气量情况进行了可行性试算,进而基于试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管网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经验证,软件计算误差满足要求;(2)在M管道某处增设压气站或在某些输气站场配置压缩机组;(3) M管网改进调整后,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多线组合极限工况,真正实现“互联互通”的输气方案。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全国天然气管网早日实现“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4.
构皮滩水电站为满足2008年12月工程提前发电的需要,结合现有泄洪洞地质情况和施工情况对泄洪洞布置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降低进口高程为550 m的泄洪洞和坝身放空底孔联合参与后期导流,可缓解2007年导流隧洞下闸封堵后大坝在2008年汛期施工的压力,为大坝施工增加了2个月左右的工期。  相似文献   
5.
压裂是低孔、低渗油层改造的主要增产措施。根据常规测井资料、岩石物理实验分析数据及试油成果。研究储层四性关系,确定区块的低孔、低渗储层评价标准。进一步对油层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为油层压裂提供施工层位和准确的储层参数。通过商543区块实例,阐述了选择压裂层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气藏的储集层条件起好,不论直井还是水平井均可获高产工业气流,投产前的解堵酸化均可实现大幅度增产。在分析介绍该地区气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并对多功能深部酸化技术方案和稠化酸加砂压裂技术方案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7.
水力射孔对套管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水力射孔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完井方式,深穿透水力射孔技术辅助定向水力压裂可以实现油气层改造和油气井增产。但是,水力射孔套管会在孔眼处造成应力集中,使得局部应力过大而削弱了套管和水泥环的强度,可能会影响套管的使用寿命。因此,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射孔套管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水力射孔后套管管体的应力分布,重点研究了水力射孔参数-孔密、孔径、孔深、射孔方位角等对套管强度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沿着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深穿透水力射孔,选择合适的孔密、孔径可将射孔对套管的损害降至最小。研究结果为提高水力射孔完井设计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非稳定渗流计算的计算精度 ,通过数学分析得到了水位传导系数随时间变化时 ,一类非稳定渗流井流模型的半解析解 ,并进行了计算比较  相似文献   
9.
原油基压裂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制了一种适用于低压、低渗、水敏性储集层的新型原油基压裂液体系。根据基液原油的组分合成相应的增稠剂,增稠剂在原油中与交联剂反应,形成网状结构,使原油成为黏度可以调控的冻胶,从根本上改变了油基压裂液以柴油、煤油为基液的现状,降低了油基压裂液的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压裂液的抗温、抗剪切和破胶性能,并将交联时间缩短到2h以内,可以满足现场压裂施工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施工强度和压裂改造的综合成本。在青海油田进行的现场先导试验取得成功。图9表1参5  相似文献   
10.
重复压裂气井产能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重复压裂气井原有裂缝的失效程度难以评价。导致重复压裂气井的产能预测常常有很大的误差。为此,根据重复压裂气井的压前产量和舍水率,拟合了原有裂缝的有效率,在考虑新裂缝和原有裂缝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建立了气、水两相平面二维的裂缝-油藏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数值求解,对重复压裂气井进行了产能评价。研究表明,在考虑新、老裂缝共同作用下的产能评价方法,能更为准确地预测重复压裂后的生产动态情况,对压裂时机的确定、压后经济效益的预测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