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黄土高原灵台剖面采集了近700个黄土、古土壤样品,采用铝通量法重建了粉尘及其携带的主要营养元素Fe,Si和P的通量变化历史.结果表明,过去25万年粉尘及3种元素通量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具有明显的波动,其高值均出现在OIS(氧同位素)2,4,6的冰期阶段,低值出现在OIS 5和7间的冰期阶段.已有研究表明,风成粉尘沉降到开阔海域时可以刺激海洋浮游生物"生物泵"的运行而促进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进而吸收大气中的CO2进入海洋并固定起来.过去两个冰期旋回亚洲粉尘及其营养元素通量与北太平洋古生产力和全球大气CO2变化的高度一致性,表明了源自亚洲的粉尘可能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北太平洋海洋生产力的增加而降低全球大气CO2.基于末次盛冰期(LGM)南北半球粉尘和大气CO2变化的对比,初步估算亚洲粉尘对全球大气CO2变化的贡献为4×10-6~9×10-6,占到了全球因粉尘增加而引起CO2降低(3×10-5)的1/4.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控于4大重要地质事件:一是从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古亚洲陆块的形成,由于古亚洲洋壳的俯冲消减,西伯利亚陆块与古中国陆块由天山—阴山造山系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石炭纪—早二叠世巨型古亚洲陆块受地幔柱的作用,发育天山大火成岩省与多条裂谷;三是早石炭世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扩张和古亚洲陆块南东南边缘离散;四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峨眉地幔柱与多条裂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4类盆地原型:(1)离散板块边缘盆地,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拉张期,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北西缘、南缘以及塔里木陆块的南缘;(2)会聚板块边缘盆地,于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于华南陆块南缘、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形成于华北陆块北缘以及泥盆纪—石炭纪发育于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和台内断陷及残余海盆;(4)裂谷和拗拉槽,即与天山大火成岩省和峨眉地幔柱相关的裂谷和拗拉槽。   相似文献   
3.
塞内加尔盆地位于西非海岸北段,近三年在深水区陆续获得油气勘探突破,且已证实油气来自晚白垩世赛诺曼—土伦阶海相优质烃源岩。为探究赛诺曼—土伦阶优质烃源岩的控制因素,开展了典型钻井烃源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建立了该时期古海洋沉积—有机相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塞内加尔盆地发育两类烃源岩有机相:(1)陆架浅水碳酸盐台地—较高丰度混合型母质有机相,以中等—较高的总有机碳含量(TOC3%)、中等-较高的氢指数(HI)(100~400 mg HC/g TOC)及较有利的有机质保存条件为主要特征。有机质为海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类型。该沉积环境具有较高的矿物和富氧水流输入。(2)陆坡至深海—高丰度海洋生物母质有机相,显示具有高的有机质丰度(TOC3%),高的HI(最高达900 mg HC/g TOC)以及有利的保存条件,为海相优质烃源岩。深水相的S/C(0.4)、芳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存在证实了缺氧环境。因此,缺氧环境是塞内加尔盆地海相优质烃源岩的主控因素,同时,也注意到该时期相比于晚侏罗世,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些背景条件均有利有机质富集。  相似文献   
4.
SR-XRMP研究海山富钴结壳微构造的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山富钴结壳具有与大洋锰结核相似的叠层石微构造,蕴含着与古海洋环境相关的丰富信息.本文用同步辐射X射线微探针研究了采自西太平洋海山区两个富钴结壳样品剖面的多种微结构及其主要成矿元素的微区分布特征,揭示了结壳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Mn、Fe、Co、Ni、Cu、P和Ca的相关关系的变化及古海洋学意义,这些变化特征可作为重要古海洋事件--磷酸盐化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消减,陆块碰撞造山或增生造山及其转化着的地球动力在各陆块内的响应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早古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由此形成了台内和陆缘不同的原型盆地演化序列。在大陆裂解期,台内主要出现裂谷、坳拉槽原型盆地,然后转为台内坳陷。早古生代陆块规模小,陆缘盆地风格突出。在造山带形成与演化中,陆缘坳陷对油气的赋存意义最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下3类原型盆地:1)会聚边缘盆地,主要形成于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北方陆块南缘,泥盆纪—石炭纪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晚二叠世—三叠纪华南陆块南缘;2)离散边缘盆地,古特提斯拉张期形成,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南缘、北西缘和塔里木南缘;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台内断坳或断陷、裂谷和由残余海盆演化成的坳拉槽(钦防盆地)。   相似文献   
7.
早古生代,下扬子地区发育4类地质构造单元,即"两台两盆"的格局,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主。取自下扬子北缘裂陷盆地、下扬子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下扬子台地的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具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和相似的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分布模式,表明该区的海相盆地是一个统一的海盆,海水相通,碳酸盐岩形成时具相似的大地构造环境。本区海相碳酸盐岩中无明显的Ce异常,呈正常的REE模式,海水应为还原状态,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