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7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265篇
电工技术   26篇
综合类   191篇
化学工业   119篇
金属工艺   24篇
机械仪表   23篇
建筑科学   396篇
矿业工程   163篇
能源动力   23篇
轻工业   54篇
水利工程   127篇
石油天然气   2330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18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4篇
冶金工业   24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7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潜山差异性的形成演化、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控藏模式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在潜山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系统恢复、分类对比和典型解剖等方法,揭示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差异性,分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主要发育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和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5种潜山类型。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各具特色,其中,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的发育受隆升、侵蚀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油源和盖层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砂体-不整合岩溶体联合输导、残丘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的发育受掀斜、断裂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顺向断层输导、反向断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的发育受反转、翘倾和走滑切割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溶体立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挤压、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褶控藏"的成藏模式;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顶部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油层水洗级别的热解气相色谱定量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解气相色谱资料开展水淹层评价是储层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定性评价阶段。文章选择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港东油田和羊二庄油田新近系开发层系(包括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为研究目的层,以岩心热解气相色谱分析为手段,开展了油层水洗级别的气相色谱定量判别的尝试。在系统分析各气相色谱参数的地质意义及其与油层水洗的关系的基础上,优选出合理的评价参数,并采用交会图技术建立不同级别水洗油层的定量判别标准,通过其他评价方法的验证,表明该定量判别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柯克亚油气田混合来源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柯克亚油气田是我国开发比较早的一个油气田,但由于受混源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对气源的认识众说纷纭。通过对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并参照国内外关于甲烷、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关系方面的资料,提出了如下看法:柯克亚天然气碳同位素相对较重,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组成区别较大;根据天然气40Ar/36Ar组成,柯克亚油气田的气源不是单一来源;柯克亚油气田绝大多数天然气的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值关系符合Faber推断的 型有机质方程直线关系,说明有机质属于较好的有机质类型,或者是由原油裂解形成的天然气;除了K2井和K18井天然气成熟度较低以外,绝大多数天然气的成熟度大约在1.8%~2.2%之间,属于高过成熟气,但也混有一些成熟度在0.9%~1.2%的源岩形成的天然气;推测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二叠系源岩,而混有成熟度低的源岩形成的天然气则有可能来自侏罗系源岩。  相似文献   
4.
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于平、宋庆源的《黄骅坳陷中北区沙四段的确认及其意义》研究报告,取得了地层研究新进展,结束了该坳陷勘探开发近38年来地层层序表上缺失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简称沙四段)的老观点,从而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5.
高扬程泵站的出水池都位于泵站的高处 ,与泵站厂房通过压力管道相连 ,作为泵站系统的一个重要建筑物 ,其防渗要求较高 ,特别是座落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梯级泵站出水池 ,其防渗措施的成败关系着整个泵站的安危及整个提灌工程的正常效益发挥。通过对宁夏固海扩灌七泵站出水池复合防渗结构的施工介绍及建成后的静水压力试验数据的分析 ,指出该类复合防渗结构对座落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水工建筑物是值得推广的一种防渗措施。  相似文献   
6.
孔西潜山奥陶系原生油藏成藏时期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发现奥陶系(孔古3井、孔古7井)低产原生油藏和石炭-二叠系原生油气藏(孔古4井),油源对比结果证明,前者原油主要源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后者油气主要源于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山西组煤系泥岩。根据孔古3井油藏的两期流体包裹体及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结果,油藏属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晚三叠世(距今222.51~240.34Ma),第二期为第三纪,以晚第三纪为主。  相似文献   
7.
黄土压缩其内容包括有:压缩试验、湿陷变形试验以及溶滤变形试验。是常规试验,其试验结果通常是手工绘制成果图。速度慢。且不准确。今采用微机作图,编制了“黄土压缩试验计算绘图CAD系统”。成果图直接在绘图仪上绘制,大大提高成果计算及成果图绘制的速度,消除人为误差,提高试验成果的可靠性。数值插值起先用拉格朗日等几种插值法。结果误差大大。不理想,后改用三次样条插值法,在分析中只要求在节点处有二阶连续导数就可以,允许三阶以上导数有间断。也不要求各阶导数连续。这样可以切断各区段之间的相互影响,保证了三次样条函数的稳定性。结果绘制的曲线与实际相符。最后以山西省引黄工程的黄土压缩试验为例,得到满意的结果。证明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绘制黄土压缩试验成果曲线图是合理的、有效的。(曾昭源)  相似文献   
8.
渤海东部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油气晚期快速成藏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渤中坳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分布。应用盆地模拟、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定年等方法和技术对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生烃演化史、BZ34断裂带油气来源和充注历史进行的研究认为:BZ34断裂带油气主要来自构造区周围沙河街组晚期快速熟化烃源岩,油气主充注期发生在新构造运动以来。BZ34断裂带油气为晚期快速成藏。蓬莱19-3油田晚期构造圈闭、各断块流体温度非均质性、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异常以及浅层气富集表明该油田油气也为晚期快速充注。通过对这两个典型油气藏成藏历史的综合分析,认为渤海东部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油气均属于晚期快速成藏。  相似文献   
9.
华北油田隐蔽油藏勘探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15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华北油田富油凹陷构造油藏的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对象日趋复杂,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面临勘探现状,华北油田认真分析勘探形势,立足资源基础,解放思想,积极转变勘探观念,有意识地加强隐蔽油气藏的深入研究与勘探,先后在冀中坳陷的饶阳凹陷、二连盆地的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等发现了多个规模富集的隐蔽油藏。通过隐蔽油藏的勘探实践,取得了四点主要认识、六点重要启示,对今后深化华北油田隐蔽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黄骅坳陷白水头—唐家河地区东营组钻井资料的统计分析,设计了3种不同地质模型.用于分析不同厚度、不同孔隙度和不同流体性质的储层所表现出的地层速度和密度特性,进而通过地震正演模拟研究,得到不同储层参数状况下的响应曲线。分析响应曲线发现,在该地区,当含水砂岩厚度为20m时.其地震反射振幅最大;而含油帮岩在厚度为18m时达到最大。当孔隙度达到22%时.含油砂岩的地震反射振幅会发生极性反转;而含水砂岩在孔隙度为28%时极性反转。这就为该地区的地震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