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59篇
化学工业   162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0篇
建筑科学   11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14篇
轻工业   39篇
石油天然气   696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8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近源物质快速堆积形成的水下扇油藏,发育多套含油层系,且各自有独立的油、气、水组合,断裂系统复杂.早期少井多注的开发方式造成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通过实施井网完善、动态调注、周期注水、分层注水、轮替注水等技术实现了区块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
针对平方王油田滨8—3断块油藏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块剩余油分布进行综合研究表明,井网不完善及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该区开发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期调配重点应加强井网与储层适应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文中、文东两大油田的20个断块三大类油藏,经过20多年的高速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零散,注采关系复杂,油藏监控、油藏挖潜以及实现油藏稳产的难度逐年加大,一个上产措施的提出需要参考很多油藏数据。随着泼油藏勘探、开发数据库的建成,有必要设计一套油藏动态分析专家系统软件,对这些单个的数据库进行深层次的整合、挖掘、整理,以图、表、曲线形式多样化、多方位,及时、快速、准确地将油藏综合信息提供给油藏分析人员。  相似文献   
4.
濮城油田沙二下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了的断块型油气藏,通过对储层的精细描述表明,各砂岩组顶面微构造发育,其成因有2种,与构造作用有关的微构造及与构造作用无关的微构造,前者规模较大,后者规模通常较小,根据微构造的起伏变化和形态,可分为3类: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斜面微构造,正向微构造是油气富集与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微构造。  相似文献   
5.
本书集中反映了近几年科研技术人员对胜地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油田开发及经营管理的研究成果。包括胜地油田特高含水期的滚动勘探开发、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的监测、描述及挖潜、综合调整、堵水调剖、聚合物驱、井下作业、注采工艺、油气集输、计算机应用和油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6.
非均质储层模型微观水驱油实验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但普遍存在,而且是影响注水开发油藏水驱效率和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利用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了横向、纵向及平面共6种非均质模型在不同注采方式下微观水驱油机理。针对不同非均质模型和注采方式下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了改变注采方向和驱替压力对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影响。改变注采方向后,横向和平面非均质模型采收率分别提高了2.89%和5.42%;对于纵向非均质模型,首次低注高采改变为高注低采后提高采收率3.72%,反之提高了1.26%。提高驱替压力后,横向及纵向非均质模型的采收率分别提高了35.65%和31.26%,平面非均质模型只提高了8.10%。  相似文献   
7.
由于底水正韵律油藏的特殊性,在油藏开发后期,实施提高采收率的常规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油藏挖潜困难。在对羊二庄油田-断块Ⅲ5油藏地质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发历史上采用的各种治理手段,对断块油藏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通过对油藏进行油水运移规律、底水油藏数值模拟等研究,得出油藏剩余油分布结论,进一步制定了符合油藏实际情况并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实施的治理方法,目前已实施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该油藏的具体特点 ,以流动单元为基本 ,根据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成果 ,结合生产动态监测资料综合研究油藏的各种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 ,定量评价剩余油分布。根据研究结果 ,系统调整注采井网 ,充分挖潜剩余油潜力。  相似文献   
9.
流动单元研究提供了精细解剖砂体,表征砂体内部非均质性的方法。应用流动单元研究的模式及不同层次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对油田开发后期以结构要素为基本单位的剩余油研究和井网高速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东部某油田E1f1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储层流动单元分布进行了划分。应用途径包括:指导油水井部署,对高产部位进行预测,定量分析储量动用状况等。  相似文献   
10.
处在构造边部、低部位的商5-5井,在改注水井排液中发现不含水的高产这种非常规现象,由此引起对地质因素的分析。浅湖相沉积的主体是滩砂微相,它可细分为“滩脊”和“滩侧”,其中“滩脊”砂体的泥质含量低,孔隙度、渗透率都较高,而“滩侧”则泥质含量高,物性差。在从“滩脊”砂体向“滩侧”过渡时,极易形成类似于砂体尖灭的岩性封堵,造成剩余油富集,而“滩脊”不一定就在构造的高部位。陆相沉积的砂体非均质性很强,孔隙度和渗透率在横向上的变化很大,高部位的油层水淹,低部位的油层不一定就高含水,这是因为砂体横向上的非均质性,使同一时间单元沉积的砂体很可能不连通。基于这些分析,地质工作者不妨运用沉积微相的原理在构造的低部位或边部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商5-5井的现实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