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825篇
  免费   6173篇
  国内免费   2525篇
电工技术   4292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12842篇
化学工业   12050篇
金属工艺   3946篇
机械仪表   5261篇
建筑科学   101790篇
矿业工程   6040篇
能源动力   1919篇
轻工业   3691篇
水利工程   24086篇
石油天然气   2032篇
武器工业   568篇
无线电   598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020篇
冶金工业   3349篇
原子能技术   434篇
自动化技术   4215篇
  2024年   1258篇
  2023年   3906篇
  2022年   5540篇
  2021年   5598篇
  2020年   4548篇
  2019年   5090篇
  2018年   1911篇
  2017年   3429篇
  2016年   3992篇
  2015年   6394篇
  2014年   12094篇
  2013年   9600篇
  2012年   12134篇
  2011年   11995篇
  2010年   10854篇
  2009年   11646篇
  2008年   11629篇
  2007年   9908篇
  2006年   8817篇
  2005年   8355篇
  2004年   7709篇
  2003年   7181篇
  2002年   5792篇
  2001年   5139篇
  2000年   4653篇
  1999年   3661篇
  1998年   3073篇
  1997年   2922篇
  1996年   2612篇
  1995年   2306篇
  1994年   2067篇
  1993年   1814篇
  1992年   1830篇
  1991年   1738篇
  1990年   1516篇
  1989年   1495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6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死亡风险预测指根据病人临床体征监测数据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死亡风险。对于ICU病患,通过死亡风险预测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病人做出临床诊断,以及合理安排有限的医疗资源。基于临床使用的MEWS和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针对ICU病人临床监测的17项生理参数,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的ICU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引入多通道概念应用于BiLSTM模型,用于突出每个生理参数对死亡风险预测的作用。采用Attention机制用于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实验数据来自MIMIC [Ⅲ]数据库,从中提取3?080位脑血管疾病患者的16?260条记录用于此次研究,除了六组超参数实验之外,将所提模型与LSTM、Multichannel-BiLSTM、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四种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准确率Accuracy、灵敏度Sensitive、特异性Specificity、AUC-ROC和AUC-PRC作为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性能优于其他模型,AUC值达到94.3%。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一种病发急、进展快、致死率高的心脏疾病,该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形态特征提取的BiLSTM神经网络分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辅助诊断算法,可大幅度提高医生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疾病的诊断效率并有助于及时确诊.算法包括:对胸痛中心数据库心拍信号进行降噪及心拍分割;根据临床心内科医学诊断指南提取了12导联波形距离特征和分导联波形幅值特征;依据提取的特征搭建LSTM与BiLSTM神经网络进行心拍的分类识别;使用PTB公开数据库和胸痛中心数据库多临床中心进行交叉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加入胸痛中心真实临床数据后,基于形态特征提取BiLSTM神经网络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辅助诊断算法准确率达到99.72%,精度达到99.53%,灵敏度达到100.00%,同时F1-Score达到99.76.该算法比其他现有算法准确率提高至少1%,该项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膨胀剂、减缩剂对超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存在的收缩开裂风险高等问题,研究膨胀剂、减缩剂对UHPC自收缩性能的影响,开展单掺膨胀剂或减缩剂UHPC的扩展度、基本力学性能及自收缩规律的试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膨胀剂与减缩剂双掺后的减缩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剂或减缩剂单掺均提高UHPC扩展度;膨胀剂或减缩剂单掺均降低28 d抗压强度;掺膨胀剂、减缩剂UHPC的28 d自收缩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快速发展期、缓慢发展期、平稳期;单掺膨胀剂或减缩剂均有效抑制UHPC各阶段的自收缩,其中,膨胀剂HP-CSA质量分数为6.0%时减缩效果最佳,28 d减缩率达93.6%,减缩剂SBT?-SRA(I)质量分数为1.5%时减缩效果最佳,28 d减缩率为43.0%;膨胀剂与减缩剂双掺时未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锻压技术》2021,46(10):99-105
选择厚度为0.2 mm的6063铝合金与厚度为5.0 mm的AZ80镁合金进行组坯,设定厚度比为20,分析各热轧压下率下、以热轧方式制得的大厚度比镁铝合金板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热轧压下率达到45%或更高时,镁铝合金板形成了结合性能优异的界面,镁基体内形成了均匀分布的细小晶粒;提高热轧压下率后,基体中的晶粒尺寸不断减小,此时形成了更小的晶粒尺寸离散系数,更多晶粒被压碎,晶粒分布状态也比较均匀;提高热轧压下率后,获得了更高屈服强度的大厚度比镁铝合金板,材料发生了更明显的加工硬化,而抗拉强度则先增大再下降,当热轧压下率达到55%时,获得了最大的抗拉强度;当热轧压下率达到65%时,韧窝数量明显增多,表明镁合金通过动态再结晶转变获得了更强的韧性。屈服应力呈现明显波动的状态,热轧压下率为35%时,获得了最高的屈服强度,65%热轧压下率下的屈服强度最低,逐渐提高热轧压下率后,屈服应力也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5.
裂缝的产生会导致井壁混凝土的水密性能和耐久性能降低.高吸水性树脂(SAP)可在裂缝中膨胀并堵塞裂缝,从而提高井壁混凝土的水密性能和耐久性能.但SAP堵塞裂缝的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究了SAP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水渗透测试分析了SAP的裂缝堵塞效果.并借助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探究了裂缝中SAP颗粒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SAP的掺入导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略有减小.SAP的掺入也会导致预开裂砂浆中的水流速减小,水流速的减小程度随SAP掺量的增加而增大.SAP可在SAP孔中膨胀并堵塞SAP孔位置的裂缝,说明SAP导致水流速减小的原因是SAP能够在裂缝中发生膨胀.  相似文献   
6.
7.
资讯     
中国锻压协会荣获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12月23日,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服务复工复产表彰大会上,中国锻压协会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服务复工复产先进集体"称号。航亚科技科创板上市2020年12月16日,无锡航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碳纤维混凝土硫酸盐冻侵蚀损伤,以川藏铁路喷射纤维混凝土工程环境为依托进行室内盐冻试验,盐冻最低、最高温度设置为(-37.12、17℃),(-32.12、12℃),(-25.12、5℃),(-20.12、0℃),硫酸盐质量分数分别为5%、7.5%、10%,纤维体积分数分别为0、0.10%、0.20%、0.24%、0.30%。通过宏观强度试验结果和微观分析可知,随着硫酸盐浓度的增加,碳纤维混凝土损伤越严重。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碳纤维混凝土能够有效阻止开裂,其中0.3%的体积分数为最佳掺量。通过微观分析,揭示碳纤维在混凝土结构内起到类似梁的作用机制,并据此建立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9.
结合安徽省北沿江高速公路巢无段组合钢板梁桥工程实例,针对首次采用的全宽预应力桥面板预制施工时钢筋定位精度高、桥面板结构尺寸大、板厚小、吊装易开裂、平整度要求高等施工难点,介绍了全宽预应力桥面板模板、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钢绞线及吊运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合具体实验数据探究了机制砂、粉煤灰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含量的增加,坍落度不断降低,抗压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当含量为40%时,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粉煤灰的适量掺入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掺量为20%时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适量的石粉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其抗压强度,当石粉含量高于13%,降低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因此,当机制砂掺入为40%,粉煤灰为20%和石粉含量为13%时,C3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