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18篇
电工技术   15篇
综合类   25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37篇
矿业工程   61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21篇
水利工程   39篇
石油天然气   47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88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Lake Qinghai, the largest saline lake with an area of 4,260 km2 (2000) and average depth of 21 m (1985) in West China, has experienced severe decline in water level in recent decade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ater balance of the lake and identify the causes for the decline in lake level. There was a 3.35-m decline in water level with an average decreasing rate of 8.0 cm year−1 between 1959 and 2000. The lake water balance showed that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between 1959 and 2000 over the lake was 357 ± 10 mm, evaporation was 924 ± 10 mm, surface runoff water inflow was 348 ± 21 mm, groundwater inflow was 138 mm ± 9 and the change in lake level was −80 ± 31 mm. The variation of lake level was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surface runoff and precipitation and negatively to evaporati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89, 0.81 and −0.66, respectively. Water consumption by human activities accounts for 1% of the evaporation loss of the lake, implying that water consumption by human activities has little effect on lake level decline. Most dramatic decline in lake level occurred in the warm and dry years, and moderate decline in the cold and dry years, and relatively slight decline in the warm and wet years, therefore, the trend of cold/warm and dry climate in recent decades may b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in lake level.  相似文献   
2.
现代湖泊中的造迹生物以底栖的寡毛类蠕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的双壳类和腹足类、昆虫幼虫为主。通过观察,作者发现青海湖滨湖带有5类生物痕迹,它们是鸟的足迹、足辙迹、昆虫爬迹、钩虾的拖迹和甲壳虫的潜穴.生物痕迹的分布和底栖生物的分布一样受控于盐度、底层性质和岩性,共生动植物数量等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CNGI 青海湖系统支撑青海湖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协作。针对青海湖基础设施种类众多的特点,我们发展了 IPv6 相关关键技术,应用于基础网络环境建设、数据传输、设备管理与状态监控等多个层面,并充分考虑了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制定了相应安全策略。这些技术可以支持多种传感器构成的 IPv6 网络,并支持 IPv6 的相关应用软件研发,促进大规模、跨领域复杂科学问题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公路桥涵水文分区方法与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青海省公路桥涵水文分区的现状,通过分析河流的水情变化,论证了修正现行水文分区的必要性,并结合青海省河流的特殊性,对比了省内外一些典型的水文区划方法及水文因子。结果表明:①应根据流域水系、内外流区、沙漠面积等定性指标,以原水文分区为一级区划,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正并确定二级分区;②利用河川径流强度指标法进行分区划分时,分区指标为年平均降水量、岩土类型、河网密度和沟谷比重;③利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分区划分时,分区指标为年平均径流深、年平均降水量、气候带、河流补给形式及单位面积上50 a一遇设计流量,但只有黄河上游区、湟水大通河区可使用该方法;④青海省内沙漠面积较大,在分区时可将其划分为非产流区。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生态环境演变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系列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对青海湖的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利用一阶周期性自回归模型对青海湖水位变化趋势及其对湖泊生态的影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青海湖多年平均亏缺水量为3.31亿m3,近10 a来增温幅度较大时期的亏缺水量为5.19亿m3;保持青海湖生态稳定的关键物种为青海湖裸鲤,盐度是决定青海湖裸鲤繁殖和生长的关键环境要素,其阈值为16.8‰;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时,青海湖水位在未来30 a会继续下降,水位阈值为3 190.25 m,2030年水位最低,为3 191.35 m,此后水位开始小幅度回升并逐渐趋稳;不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时,预计未来30 a内青海湖水位仍会持续下降,之后下降趋势开始变缓并趋于稳定,2100年左右稳定在3 192.25 m;两种预测结果都没有下降到青海湖生态稳定的水位阈值,因此未来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青海湖环湖地区为研究区,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因子和脆弱性形成的结果表现入手,通过遥感与GIS技术提取出8项生态因子包括植被指数、土壤亮度和土壤湿度指数、高程和坡度以及气温降水和土地利用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计算研究区综合脆弱度,并根据统计结果将脆弱度的大小划分为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4个不同等级。结果表明:研究区轻度脆弱和中度脆弱所占面积比例较大,分别占到研究区陆地面积的35.2%和40.7%,说明该区总体环境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金相显微镜和电化学阻抗等手段研究了锌在青海盐湖大气环境(富盐干旱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青海盐湖大气环境中锌的腐蚀规律遵循经验公式m=Atn。锌的向地面比向天面腐蚀严重,向天面暴晒48个月出现锈层脱落现象。两个表面的腐蚀产物均由Zn5(OH)8Cl2·H2O,Zn5(CO)3(OH)6和Zn4SO4(OH)6·3H2O组成,锈层均富含SiO2。电化学结果表明,随着暴晒时间的延长向地面的极化电阻Rp逐渐增大,而向天面的Rp逐渐增加,而暴晒48个月时减小。锈层有抑制基体腐蚀的作用,对两个表面锈层的保护性随暴晒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向天面暴晒48个月时保护性减弱。  相似文献   
8.
青海藏族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和饮食结构,决定了茶在人们饮食生活上的重要地位.青海藏族在烹茶、饮茶以及茶具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与藏传佛教的发展、宗教活动密切相关,构成了雪域民族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9.
孔祥勇 《广东化工》2012,39(17):49-50
根据酒钢当前使用的煤资源状况,按照洗选、捣固40 kg焦炉试验、工业试验等方法,对不同青海煤配比的焦炭质量变化进行分析,探索提高青海煤配比对配煤炼焦技术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许显贤 《城市建筑》2013,(22):288-288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公路建设经验,针对青海高寒地区的沥青公路铺设,重点分析潜在的病害威胁,并提出在高寒地区铺设沥青路面的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