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30篇
  免费   1332篇
  国内免费   806篇
电工技术   230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146篇
化学工业   325篇
金属工艺   88篇
机械仪表   285篇
建筑科学   5834篇
矿业工程   595篇
能源动力   205篇
轻工业   88篇
水利工程   551篇
石油天然气   4185篇
武器工业   42篇
无线电   8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39篇
冶金工业   124篇
原子能技术   138篇
自动化技术   67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391篇
  2021年   452篇
  2020年   564篇
  2019年   445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403篇
  2016年   483篇
  2015年   510篇
  2014年   967篇
  2013年   867篇
  2012年   1250篇
  2011年   1372篇
  2010年   915篇
  2009年   996篇
  2008年   876篇
  2007年   937篇
  2006年   897篇
  2005年   834篇
  2004年   645篇
  2003年   559篇
  2002年   437篇
  2001年   388篇
  2000年   289篇
  1999年   260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eflective judgement is crucial for medical-related practitioners in dealing with controversial issues. However, the conformity phenomenon is likely to occur and interfere with reflective judgement learning during interactive activities. Effective strategies are required to moderate the conformity behaviour tendency (CBT) and improve reflective judgement performance (RJP).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wo significant results: (a) Compared with the guided self-reflection learning strategy, the online collective reflection (OCR) learning strategy effectively weakened the learners' general CBT while dealing with professional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b)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JP achieved and the change of CBT in online environment was detected in the OCR group. The implication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were discussed.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e long-term effects and the extending application to other professional studies.  相似文献   
2.
川西彭州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潮坪相薄储层识别难度极大。围绕如何从复合地震强反射中区分并识别上、下两套储层面临的地球物理难题,采用先“分”后“合”的研究思路,基于实际地层结构及不同储层叠加样式建立正演模型,利用全波场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剖析了不同主频条件下薄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波形差异化分析,从复合地震响应中“剥离”出了两套储层所引起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明确了两套储层在不同频带下的地震识别标志和识别方法,为该区强反射界面干扰下两套薄互层储层辨识机理分析及精准预测奠定了基础。基于不同频带下薄储层辨识机理的分析结果,定性预测了薄储层平面展布,提出了深层潮坪相薄储层识别和预测难题的解决方案,为该区地震资料品质评价、面向薄储层的地震采集技术设计、地震资料处理及薄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陆敏  王治乐  高萍萍  王华林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0,49(4):0426002-0426002-7
为了给海面溢油污染识别检测提供理论基础,根据菲涅尔反射公式的偏振反射系数,结合偏振双向反射率因子和粗糙海面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建立了完善的pBRDF模型,仿真在不同太阳入射角度、不同探测器观测角度以及不同海面风速风向等条件下海水和油膜的偏振反射分布函数。结果表明:海水和油膜太阳天顶角为53°和56°时P偏振反射率分别为1.0×10^-5和2.5×10^-5,S偏振反射率随着太阳天顶角的增加而增加;海面风速越大偏振反射率峰值越小;海面风向只改变pBRDF的空间位置;海水和油膜线偏振度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搭建实验平台相机以40°拍摄时,得出海水和油膜的线偏振度分别在0.2~0.4, 0.5~0.7之间,同时表明利用偏振探测获取目标场景的偏振度和偏振角图可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气烟囱效应——礁滩相岩性气藏的典型地震响应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品质良好的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地震模糊带称为气烟囱,发现和识别气烟囱是寻找大型气藏的有效方法。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气藏是礁滩相岩性气藏,礁、滩作为一个独立的岩性体,与周围的地层、岩性结构差异较大,由此在构造应力场中形成力学尖点,从而产生气烟囱效应。已知的黄龙场、普光等气田,其气烟囱普遍存在。点礁通常形成下方的气烟囱,台缘礁通常在上方形成气烟囱;礁滩相在构造运动中控制了断层的发育过程,凸起的礁滩相上方可能发育对冲断层;斜坡较陡的台缘礁可能发育叠置的逆冲断层;礁、滩两侧边缘的断层一般都比较发育。断层发育加强了气烟囱效应。模拟试验验证了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根据气烟囱地震相特征,预测黑池梁存在一个大型气藏。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对比长期存在混乱,给盆地整体评价带来困难。通过岩石地层、地震地层、事件地层及高分辨率旋回地层等多种方法讨论了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各岩性段的对比关系,得出了全盆地上三叠统的对比关系;指出须四段底可近似看成等时界面;须家河组下部地层自西向东、向南逐层超覆在雷口坡组之上,上部地层在盆地西北部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剥蚀层位渐次变老。文章建议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废除“香溪群”,统一使用“须家河组”,以利于对全盆地上三叠统进行油气资源整体评价与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震属性解释技术的研究及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储层预测、属性分析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地震属性的概念,分类方法,地震属性之间、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仍较模糊,各种地震属性解释方法虽然种类繁多,但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使得地震属性在应用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章通过系统研究地震属性的概念、储层地震响应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地震响应的核心是反映地震波在介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所有能引起地震能量发生变化的介质的不均质性均可导致地震属性的变化,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属性分类方法,并认为大部分地震属性只是基本属性在不同域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分析现有地震解释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震属性解释的新认识,强调了地震属性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性,对属性间的关系及地震属性解释技术的确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岩性油气藏地震解释的工作流程及对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探地雷达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地雷达技术是如今适应快速、准确、无损地探测地下障碍物而迅速发展的电磁技术。文中介绍了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并通过结合工程实例来探讨探地雷达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岩性指示曲线重构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牛地上古生界岩性气藏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的下石盒子组、海陆交互沉积的山西组及以潮坪相沉积为主的太原组,储层是储集性能较差的致密砂岩,平均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10-2μm2,储层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 m,砂体横向连通性较差。由于低孔、低渗特征导致储层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微弱,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困难。为此,针对大牛地石板太工区优质储层的岩性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测井综合分析,利用对岩性粒度敏感的自然伽马曲线,以及对岩性粒度响应频率较低,且与波阻抗有较好对应关系的中子曲线重构了岩性指示曲线。岩性指示曲线不仅可以有效地识别优质砂体,划分不同岩性,为地震、测井信息结合的岩性反演建立桥梁,同时也为反演结果识别气层打下了基础。利用岩性指示曲线、波阻抗和电阻率曲线进行的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在石板太工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石板太工区下石盒子组盒2段、山2段进行了储层和含气性预测,划分了有利含气区带,部署的2口开发井和1口探井有2口井见气,其中1口井获高产气流。  相似文献   
9.
微构造的地震识别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胜利油田的油气勘探具有较大的剩余勘探潜力,且大部分油气蕴藏在微构造油气藏中。微构造油气藏在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老区均有分布,纵向上从沙四段到东营组均有发育。该类油气藏埋深浅、储层物性好、产量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微构造油气藏在国内外研究较少,国内外较注重目的层沉积微构造的研究,且主要是沉积微构造对注采关系的影响。在对复杂断块的精细研究中,以前研究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应用钻井资料对断层的成因和对断层封堵性的研究上,而对微构造圈闭的成因、识别及成图,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文章划分了微构造的类型,研究了微构造的特点,并认为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后期改造作用是微构造形成的3种主要原因。同时,利用地震资料对微构造圈闭的识别方法和描述技术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技术系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对油气田老区的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集中供电式地震勘探仪器在地震勘探作业中对电瓶充电的特殊要求,我们研制出一种智能组合式充电机。文中阐述了智能式充电机的设计原理,介绍了其性能指标及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