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5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09篇
电工技术   18篇
综合类   180篇
化学工业   1139篇
金属工艺   19篇
机械仪表   39篇
建筑科学   33篇
矿业工程   130篇
能源动力   26篇
轻工业   73篇
水利工程   7篇
石油天然气   669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6篇
冶金工业   69篇
原子能技术   18篇
自动化技术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power plants,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and cable trays represent a main fuel load and a potential initial fire source due to possible short circuits or comparable malfunction. Furthermore, a fire can spread from one tray to additional trays mounted above and/or horizontally on one tray. Because of the high significance of cable fires, several research projec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vestigating the fire behaviour of cables from small‐scale tests, eg, the cone calorimeter, up to large‐scale tests, analysing complete cable tray constructions. The goal of the work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influence of geometrical parameters like the packing density and tray distance on the burning behaviour and fire spread of cable tray installations. The results are considered, together with test results from the literature, to quantify the main physical parameters describing the burning behaviour. In a next step, the general applicability of these parameters as input data for the parametrization of the source term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is shown.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rning behaviour and the fire spreading highly depend on the cable arrangement of the cables on the cable tray,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boundary conditions. By applying the results as input for a fire simulation, the mass loss rate is considered appropriately.  相似文献   
2.
KOAc/NaY催化合成邻甲基苯甲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薛冰  柳娜  陈兴权  赵天生 《石油化工》2006,35(5):416-419
以KOA c/NaY为催化剂,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内,邻甲基苯酚(OC)与碳酸二甲酯(DMC)经过气固相催化反应合成了邻甲基苯甲醚(OM)。考察了内、外扩散对KOA c/NaY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气流线速度大于30cm/m in时可消除外扩散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当KOA c/NaY催化剂的平均粒径在0.30~0.75mm(20~80目的颗粒)时能消除内扩散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在消除内、外扩散效应后,还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空速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得到较佳的反应条件:催化剂5mL,反应温度548K,反应压力0.6M Pa,空速0.6h-1,n(DMC)∶n(OC)=1,在线评价时间7h。在此条件下,OC的转化率高达85.7%,OM的选择性大于99%。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微波干燥在气相超稳Y型分子筛制备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分子筛经微波干燥后,其理化性质有所改善,结晶度提高,经气相超稳化反应后其产品结构及物化性质与传统电加热干燥后的气相超稳产品基本一致,说明微波干燥可替代传统干燥方式。与传统电加热干燥方式相比,微波干燥能缩短干燥时间,有效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4.
杜世俊 《贵州化工》2002,27(3):49-51
通过对尿素包装工艺的不断改进,提高了尿素粒度、减少粉尘含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系列用于苯与直链烯烃烷基化反应的含有杂原子的磷铝分子筛固体酸催化剂 (MeZrAPO 5 ) ,同晶取代磷铝分子筛骨架中磷和铝的杂原子包括锆和至少一种选自硅、硼、镓、锗、铁、镁、锡等的元素。考察了晶化温度、晶化时间、杂原子种类、铝源等因素对催化剂合成的影响 ,探索了合成样品中模板剂脱除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 ,晶化温度高于 15 0℃、n(TEA) /n(Al2 O3 )≥ 1 5以及加入Zr原子都有利于直接生成MeZrAPO 5晶相 ;用小晶粒和高结晶度的铝源合成时 ,分子筛的结晶度高。  相似文献   
6.
择形催化合成2,6-DMN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殷伟山  郭新闻  王祥生 《石油化工》2003,32(11):1007-1011
介绍了2,6-二甲基萘(2,6-DMN)的制备方法,详细论述了萘、甲基萘在分子筛催化剂上择形催化合成2,6-DMN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择形催化合成2,6-DMN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600mm的有机玻璃冷模塔中,用水-空气体系测定矩形垂直筛板的塔板压降、漏液和雾沫夹带等流体力学性能,确定了合理的塔板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气液通量和较宽的操作范围,空塔动能因子最大可达3.0kg1/2(m1/2.s)-1,液流强度可达21.6m3/(m.h)。并对不同气液流量下塔板的流体力学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和分析,得出了矩形垂直筛板的干板压降计算关联式以及漏液率随液流强度和空塔动能因子的变化关系,为矩形垂直筛板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与新垂直筛板相比,矩形垂直筛板具有更低的塔板压降。  相似文献   
8.
泥浆制备中工艺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室条件下粉磨试验结果,发现球磨过程中筛上料变化存在的突变范围,提出两次加料一次加水可改变泥浆颗粒分布,并找出适宜的加料种类与时间。另外给予测粒度分布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雅克拉凝析气田高压脱水工艺的成功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雅克拉凝析气田位于新疆阿克苏境内,2005年11月29日建成投运的260×104m3/d雅克拉集气处理站是目前中石化最大的高压凝析气处理装置。该站的高压分子筛脱水工艺为两塔流程,采用差压再生(吸附压力5.9 MPa、再生压力2.8 MPa)、再生气自动回收工艺技术,并采用时序控制程序自动切换,具有工艺简单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热能利用率高、脱水露点深度高、操作维护简单、投资较少、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自建成投产以来运行稳定,效果十分显著。该工艺装置的成功应用,对类似脱水装置设计、操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念劳 《炼油与化工》2003,14(2):30-31,47
介绍了空分装置的分子筛吸附器再生系统的自动控制原理,选用集散控制(DCS)系统实现控制过程,解决了原仪表控制系统的设计、操作和运行上存在问题。新系统更合理、更安全可靠、操作更方便、直观,同时提高了净化工艺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