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5篇
  免费   390篇
  国内免费   181篇
电工技术   292篇
综合类   380篇
化学工业   533篇
金属工艺   98篇
机械仪表   89篇
建筑科学   1579篇
矿业工程   259篇
能源动力   117篇
轻工业   130篇
水利工程   262篇
石油天然气   172篇
武器工业   24篇
无线电   19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9篇
冶金工业   150篇
原子能技术   58篇
自动化技术   47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从自然腐败的樱桃上分离的链格孢霉(Alternaria sp.)LD3.0086为指示菌,研究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主要抑制作用靶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卡尔科弗卢尔荧光增白剂染液(calcofluor white,CFW)染色观察苯乳酸对菌丝顶端生长的破坏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链格孢霉的超微结构变化,通过测定苯乳酸作用前后链格孢霉上清液中N-乙酰葡萄糖胺质量浓度变化研究苯乳酸对菌丝细胞壁的破坏作用,应用荧光双染色法观察苯乳酸对链格孢霉菌丝细胞膜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12.5 mmol/L的苯乳酸能有效抑制链格孢霉的生长;与对照组(无菌水处理)相比,苯乳酸处理后链格孢霉顶端生长细胞无明显形变,经12.5 mmol/L苯乳酸处理的链格孢霉上清液中N-乙酰葡萄糖胺质量浓度基本不变;苯乳酸处理24 h,链格孢霉菌丝细胞壁表面无明显损伤,细胞内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苯乳酸短时间(4 h)处理链格孢霉,菌丝细胞膜仍较为完整,加入苯乳酸较长时间(8 h)后细胞膜发生破裂。综合分析可知,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主要作用靶位应不是菌丝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而是在菌丝体内部,通过破坏菌丝内部细胞器结构或引起细胞内的生化反应,从而抑制链格孢霉的生长和繁殖,发挥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The novel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19 (COVID-19) being associated with severe pneumonia. Like with other viruses, the interaction of SARS-CoV-2 with host cell proteins i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replication, and cleavage of cellular targets by the viral protease also may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but knowledge about the human proteins that are processed by the main protease (3CLpro) of SARS-CoV-2 is still limited. We tested the prediction potentials of two different in silico metho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ARS-CoV-2 3CLpro cleavage sites in human proteins. Short stretches of homologous host-pathogen protein sequences (SSHHPS) that are present in SARS-CoV-2 polyprotein and human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using BLAST analysis, and the NetCorona 1.0 webserver was used to successfully predict cleavage sites, although this method was primarily developed for SARS-CoV. Human C-terminal-binding protein 1 (CTBP1) was found to be cleaved in vitro by SARS-CoV-2 3CLpro, the existence of the cleavage site was proved experimentally by using a His6-MBP-mEYFP recombinant substrate containing the predicted target sequence. Our results highlight both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ested algorithms.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host substrates of 3CLpro may help better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behind the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相似文献   
3.
Although previous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widespread use of social media, especially Facebook, by youth attending colleg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se media foster adjustment to college remain unclear. This study tested a model illuminating pathways linking social competence to college adjustment via students’ perceptions about the usefulness of Facebook and ways in which they used the medium. Self-report survey data from 321 college students (M age = 20.09; 58% female; 84% Caucasian) attending a major Midwestern university supported the proposed model, indicating that higher social competence could foster or impede college adjustment, depending upon how it was related to beliefs about the usefulness of different Facebook functions and how these perceptions, in turn, were associated with patterns of Facebook u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connections among personal attributes, perception of media effectiveness, and media behaviors in asse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ocial media for users’ psychosoci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4.
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北京市中关村中心区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征 ,为该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催化剂的研发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高明智  李红明 《石油化工》2007,36(6):535-546
综述了用于丙烯聚合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在给电子体技术及催化剂制备工艺等方面,茂金属催化剂在制备丙烯均聚物、丙烯共聚物及特殊聚丙烯等方面,非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在丙烯活性聚合、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及水介质聚合等方面的研发进展;讨论了聚丙烯催化剂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负载化非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乙烯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东兵  王娜  郑刚 《石油化工》2007,36(7):674-679
在硅胶上负载了双(N-环己基-3-叔丁基水杨醛亚胺基)二氯化锆配合物,得到负载化非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该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考察了配合物用量、共聚单体1-己烯用量、聚合温度、聚合压力、聚合时间、三乙基铝用量对乙烯聚合性能的影响及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熔体流动指数和密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负载化非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保持了原均相催化剂的乙烯聚合性能;该催化剂在淤浆聚合工艺中聚合平稳,所得聚合物的颗粒形态良好。  相似文献   
7.
首先介绍了重庆市主城区填埋场的现状,论述了深入研究陈垃圾土压缩特性的重要性。作者在简要总结了采样场内陈垃圾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后。通过室内侧限压缩试验(亦称固结试验),得出了描述陈垃圾土压缩性质的基本参数,如αv、Es、mv和Cc等,试验表明陈垃圾土是一种不同于常见土类的高压缩性欠固结土,试验结果可为填埋场再利用和已封闭填埋场的沉降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غ���׹ܿ���ǿ�ȼ��㼰�ֳ�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于套管挤毁问题较为严重的油气水井,采用非API标准的特厚壁套管来提高其抗挤强度,是今后预防套管挤毁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特厚壁套管的抗挤强度计算和尺寸系列尚未形成工业标准,文章提出特厚壁套管的抗挤强度计算方法和尺寸系列,供设计者和厂家参考。API/ISO套管挤毁工作组曾对本文公式进行了测评,结果曼示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大量计算表明,特厚壁套管的抗挤强度大大提高,约为加厚前原套管抗挤强度的1.5~4倍,甚至6倍。最后还介绍了特厚壁套管在中原油田的现场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通过模型试验 ,对位于西安市东郊因采沙使河道破坏严重的灞河河段进行了复现试验和研究 ,并以此为依据 ,通过优化比较为设计部门提供了合理的橡胶坝坝址和坝座高程。在此基础上 ,又对建坝后橡胶坝对上下游冲淤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 ,解决了工程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纤维素酶分子的计算机辅助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生物大分子数据库(EMBL、SWALL和PDB)及软件技术(DNASIS和AntheProt)对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aurantiacus)的产生的一种纤维素酶分子进行了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通过多种来源的纤维素酶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其催化区、活性位点及局部保守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