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8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02篇
电工技术   92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160篇
化学工业   100篇
金属工艺   34篇
机械仪表   68篇
建筑科学   134篇
矿业工程   89篇
能源动力   33篇
轻工业   59篇
水利工程   31篇
石油天然气   37篇
武器工业   14篇
无线电   280篇
一般工业技术   69篇
冶金工业   31篇
原子能技术   19篇
自动化技术   4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林业的智慧化发展是必经之路。虽然我国智慧林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基于此,文章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对智慧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CPU芯片封装技术的发展演变,以及未来的芯片封装技术。同时,从中可以看出芯片技术与封装技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昭  黄令仪  曾烈光 《微电子学》2002,32(2):105-108,112
文章提出了一种硬布线逻辑CPU的设计流程,即以CPU设计工具软件LDF为核心的设计方法,其主要目的的提高硬布线逻辑CPU的设计效率。定义了一种用于描述硬布线控制逻辑的语言-MCDL,对总线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给出了解决总线优化问题的近似算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工业及家庭供暖的要求,设计并研制成一种新型的热流量计,它采用方便而新颖的采集信息方式,并使用CPU精确实时的进行控制和运算,保证了热流量计的精确、实时和“分户计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MOTOROLA8-bitMCUme68hc05为例,讨论指令在CPU中的执行原理和实现方法,从原理上探究单片机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6.
针对塑料挤出机控制系统成本高、速度低、精度低的问题,提出采用UniMATPLC控制方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国内某转炉钢厂采用“留渣 双渣”工艺技术进行脱磷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转炉前期脱磷率不断升高,终点脱磷率不断提高。铁水硅含量对前期脱磷率的影响最大。根据铁水成分,在冶炼前期适当降低供氧强度、降低气固氧比、加入适量石灰及烧结矿,均有利于前期脱磷率的提高。在一倒时每吨钢液加入4~8kg石灰,不影响出钢温度,可提高一倒-终点阶段脱磷率,同时可提高终点脱磷率。从终点的控制效果可知,终点炉渣碱度应保持不小于3.0,炉渣中FeO质量分数在16%~20%,并适当降低终点出钢温度在1610~1630℃,有利于终点脱磷率的提高。通过加强熔池搅拌,促进钢渣反应趋于平衡,有利于终点磷分配比提高,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终点脱磷率。  相似文献   
8.
介绍磷复肥喷浆造粒“三内”技术 ,该技术集喷浆造粒、分级、返料、破碎为一体在转筒内完成全过程 ,实现机头喷浆机尾出产品 ,粉体在筒内闭式循环造粒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10.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oxidation effect of ozone on the increasing fraction of biodegradable organic matter with the “ozotest” method, a laboratory technique which simulates the effect of ozonation and allows a complete oxidation assessment. Ozone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on river water samples and sand filter effluent samples. Ozone consumption, reduction of UV absorbance and BDOC formation were monitored with applied ozone doses from 0 to 10 mg/L and with contact times from 0 to 60 min. The BDOC formation was optimum at an applied ozone dose of 0.25-0.5 mg O3 per mg DOC (contact time = 5 min) corresponding to apparition of traces of residual ozone and maximum UV reduction. Maximum ozone consumption, UV reduction and BDOC formation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the first two minutes of treatment. Concerning BDOC formation, applied ozone dose showed a greater effectiveness than contact time. For the same quantity of consumed ozone, a short contact tim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ozone dose was preferable to a long contact time and a low ozone do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