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5篇
化学工业   24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74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66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62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2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品说明:“如意年画”创意笔筒摆件旨在传承和活化创新佛山木版年画这一独具岭南地方特色的非遗瑰宝。以年画诸神为主题,提取相关寓意和元素进行立体化设计,将新时代潮流热词与传统年画的吉祥寓意进行巧妙融合,满足人们求吉避崇之愿,唤起大众对木版年画文化的情感体验。本产品可在各种场景下组装和摆饰,集互动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2.
绵竹年画据资料记载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时期,清代嘉庆年间,绵竹县有专业的年画作坊室300多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大概每一年生产的年画是1000多万张,远销海内外。绵竹年画和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近年来逐渐得到复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高密剪纸、扑灰年画、泥塑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的艺术特色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形成各自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年画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颇受人民喜欢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记暴下了社会的真实写照,文化中的点点滴滴。有着丰富的内容以及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年画逐渐淡出了主导地位。但是依然可以从古老的年画中,认识和体会当时那段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文章通过简析天津杨柳青传统年画中的娃娃形象,欣赏和体会当时那段时期幼童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5.
以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陕西凤翔民间木版年画戏曲故事画《求真经》的图像从空间布局、虚实关系、人物关系、形象刻画、文字题注五个方面加以分析,总结戏曲故事画的常用艺术手法,为中国当代版画艺术民族性探索提供参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潍坊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包装设计中应通过分析潍坊年画的精神内涵和吉祥寓意,通过对色彩、图形、文字等表象性要素的设计探索,抓住年画文化的本质和精神核心,把它融入到具体设计中,将年画传统的文化思想精髓同当代设计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包装设计形式。  相似文献   
7.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最为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它是中国民俗的形象反映,是节日文化风俗的典型体现,是中国民俗、年俗文化的代表。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和丰富了民族文化,也强健和完善了自身的艺术形象。本文从民间年画的历史渊源、造型手法、构图特点以及色彩样式这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朱仙镇木版年画2006年被首批公布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地域艺术风貌,折射着浑厚的中原文化底蕴。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已经面临消亡的窘迫局面。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前学文献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流程为切入点,对年画中的"天地人合"进行阐述,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相关文献的完善和保护具有拾遗补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平面设计风格以其高功能化、理性化独当一面,关于平面设计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探索愈加重要。文章提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族艺术——民间年画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以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在平面设计的应用上借鉴年画的视觉语言、色彩意象和神韵意味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代年画中出现的传统女性形象进行了描述与分析,试图通过对视觉形象的剖析来寻找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有关女性美的审美传统,同时探究这一传统又以何种视觉形式在极为活跃的市民艺术领域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