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0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13篇
金属工艺   43篇
机械仪表   15篇
建筑科学   1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双[2-乙基己基]-磺酸基琥珀酸/环己烷/水(AOT/C6H12/H2O)反相胶束介质中中药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的荧光性质.并将该法应用于兔血浆中痕量盐酸小檗碱的测定,绘制了药时曲线.该法的线性范围(g/mL)为:6.0×10-8~6.0×10-5,检出限(g/mL)为:7.2×10-8,相对标准偏差(%)为:1.1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6):101-102
目的:建立液谱质谱联用法(LC-MS),对卡马西平(CBZ)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同时探究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与癫痫疗效的关系。方法:以本院小儿神经内科的168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方法对其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结果: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在2.040.0 m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7)。168例癫痫患者中有104例的CBZ血药浓度为440.0 m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7)。168例癫痫患者中有104例的CBZ血药浓度为412 mg/L,其中81例显效或有效,23例效果不明显,有效率为77.9%。48例患者的CBZ血药浓度<4 mg/L,占全部患者的28.6%,其中15例患者有效,其余无效;16例患者的CBZ血药浓度>12 mg/L,全部有效。结论:本文中LC-MS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准确度以及重现性均较好,易于操作,可用于癫痫患者血清中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的监测。卡马西平治疗癫痫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和CBZ血药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从2005年到现在一直进行着麻鸡的育雏工作,呼吸道疾病是育雏中经常遇到的病,特别是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免疫后经常发生,发生后治疗通常采用药物饮水和肌肉注射的办法进行治疗,肌肉注射效果比较好,但费时费力,应激大、影响生长,有时可能造成人为的损害肌体,容易产生耐药性。由于出现呼吸道疾病,影响了下一种疫苗的接种。通过探索,采用药物雾化进行喷雾给药省时省力,效果明显,现将育雏期间喷雾给药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自体血回输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脑电双谱指数与肌松效应的影响,探究含有麻醉药成分的自体血回输对术后麻醉苏醒质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40例,年龄65~75岁,体质量55~80 kg,ASA Ⅰ~Ⅱ级,预计术中出血量≥600 mL。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A组为进行ANH组,在麻醉诱导平稳后实施ANH,血细胞比容(Hct)目标值28%~30%;B组为对照组,即术中常规补液,不进行ANH。于术毕回输自体血时(T1)、回输10 min(T2)、20 min(T3)、30 min(T4)、40 min(T5)、50 min(T6)、60 min(T7)各时点观测两组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四个成串刺激(TOF值)及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的血浆药物浓度变化;观察并记录术前(T0)及T7时点血气变化,观察患者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以及苏醒质量。结果:A组BIS值在术后T6、T7时点明显低于B组(P<0.05),A组TOF值在T5、T6、T7时点明显低于B组(P<0.05);A组与B组术后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的血药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在术后T7时点乳酸(Lac)值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Aldrete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ANH后术毕自体血回输可增加血浆中麻醉药物浓度,加深患者的麻醉深度,增强肌松效应,使老年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和拔管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5.
赵金凤 《矿产勘查》2011,(12):65-66,69
目的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预防气管拔管期应激反应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拔管,随机分为丙泊酚TCI A、B、C组和生理盐水TCI D组,每组各20例,A、B、C组采用丙泊酚TCI、Marsh模型,A、B、C组血浆靶浓度分别设为1.1,1.3,1.5μg.mL-1输注至气管拔管后2min停止,D组采用生理盐水TCI。结果 4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与TCI开始使用前值比较,A组在吸痰拔管时,HR、MAP较TCI开始前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在吸痰拔管时HR、MAP较TCI开始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在吸痰拔管时HR、MAP较TCI开始前明显升高(P〈0.05),A组在吸痰拔管时HR、MAP高于B、C组同时点值,B组各时点HR、MAP无明显变化,C组拔管后5min HR低于B组(P〈0.05),D组在吸痰拔管时HR、MAP高于B、C组同时点值(P〈0.01),高于A组同时点值(P〈0.05),4组拔管后10min HR、MAP及各时点的SPO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丙泊酚用量少于B组(P〈0.05),少于C组(P〈0.01),B组丙泊酚用量少于C组(P〈0.05),4组患者苏醒期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有呛咳4例(占20℅),躁动4例(占5%),不良记忆1例(占5%)。结论术毕靶控输注镇静剂量的丙泊酚能有效抑制拔管期应激反应,停药后恢复迅速,清醒快且完全。  相似文献   
6.
α-第二丁基对羟基苄醇是正在开发的新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和内显影剂,本建立了该药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体内分析方法,测定兔血中的药浓度。用无水乙醇淀血浆蛋白兼提取药物,浓综挥干,流动相溶解残渣进样,内标法定量,方法快速、线性好、选择性强,最小检出量5ng,回收率97.69±4.79%,日内和间精密度为2.53%和3.93%。血中内源性杂质均不干扰测定。  相似文献   
7.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 ,选用甲硝唑为内标物 ,测定了肿瘤病人给药后血浆中沙纳唑的浓度 ,方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8.
钱隽  朱建华  李端  胡欢 《核技术》2005,28(1):54-56
本文目的是建立125I标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25I-rhTPO)的分析方法并研究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125I-rhTPO后的药动学特性。以Iodogen法制备I-rhTPO,HPLC法及SDS-PAGE法鉴定并测定放化纯度。125大鼠按2μg·kg-1剂量经尾静脉给药,于不同时相取血测放射性计数,并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制备的I-rhTPO符合药动学研究要求,标记前后化合物所在电泳位置一致,放化纯度>98%,4℃100h后125放化纯度仍大于95%。尾静脉注射2μg·kg-1,在大鼠体内可以二室模型拟合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T1/2(α)为(1.32±0.35)h,T1/2(为(24.55±1.07)h,AUC0β)→t为(134.26±22.99)ng·h·mL-1。Iodogen法制备125I-rhTPO,经SDS-PAGE检验,标记后的I-rhTPO与rhTPO的纯度、分子量相当,且I-rhTPO在体外稳定性较好。尾125125静脉注射2μg·kg-1,在大鼠体内可以二室模型拟合,半衰期约为25h。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有机阳离子转运体2(OCT2)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基因多态性与婴幼儿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91例万古霉素治疗的婴幼儿患者血样,酶免疫放大分析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基因分型。比较OCT2 G808T(rs316019)和MDR1 C3435T(rs1045642)不同基因型对万古霉素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91例患者中,谷浓度达到10~20 μg/mL的比例为16.5%;5~<10 μg/mL和10~20 μg/mL浓度范围万古霉素的临床有效率(88%,93.3%)显著高于5 μg/mL以下浓度(44%)(P<0.05),同时5~<10 μg/mL和10~20 μg/mL浓度范围万古霉素的临床有效率相近。OCT2 G808T纯合突变型(TT)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10.15±2.35) μg/mL和谷浓度/剂量比(0.98±0.27) μg·mL-1·mg-1·kg均显著高于野生型(GG)患者(6.92±2.83) μg/mL和(0.59±0.22) μg·mL-1·mg-1·kg(P<0.05);同时,TT型患者临床有效率(100%)明显高于GG型(73.2%)(P<0.05);而MDR1 C3435T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的万古霉素谷浓度、谷浓度/剂量比及临床疗效相近(P>0.05)。结论: OCT2 G808T基因突变可能与婴幼儿患者万古霉素的稳态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