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2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95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317篇
化学工业   1494篇
金属工艺   55篇
机械仪表   28篇
建筑科学   80篇
矿业工程   31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2866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98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6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6篇
冶金工业   48篇
原子能技术   34篇
自动化技术   14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266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炎性疾病患者的乳酸林格氏液(Ringer's lactate,RL)液体动力学特征以及炎性生物标记物是否可以作为协变量影响RL分布和排泄。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40例美国麻醉医师分级(ASA)I-II级,腹腔镜下择期胆囊切除术(胆囊炎组,n=20)或者腹腔镜下急诊阑尾切除术(阑尾炎组,n=20)。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开始输注RL,按15 mL/kg,35 min内输毕。采用酶联免疫(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血浆炎症(TNF-α,IL-10和CRP)或者内皮损伤生物标记物(syndecan-1,SDC-1);利用血红蛋白(Hb)稀释-时间曲线和尿量,使用Phoenix软件,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计算RL液体动力学参数和协变量的影响。结果:与胆囊炎组相比,阑尾炎组RL从组织间隙到血浆的转运速率常数(k21)显著降低(14×10-3min-1 versus 35×10-3min-1;P=0.012)。阑尾炎组C反应蛋白(CRP)升高[中位数38.1(1.8-143.6) μg/mL versus 1.3(0.1-159.0) μg/mL;P<0.001];与清醒状态相比,麻醉期间(输液开始后30~45 min),液体从中央室中到外周室的转运速率常数(k12)显著增加(57×10-3min-1 versus 32×10-3min-1;P<0.01)。清除速率常数(k10)降低90%(0.6×10-3min-1 versus 5.3×10-3min-1;P<0.001)。无论在清醒状态还是麻醉状态下低血压均能降低液体清除;炎症或者内膜损伤的生物标记物不能作为显著影响RL液体动力学参数的协变量。结论:阑尾炎或者胆囊炎患者术前输入液体后“炎症反应的生物标记物”不是RL的液体动力学的协变量,但是两组患者中,全身麻醉期间输入液体的清除率下降。  相似文献   
2.
以从自然腐败的樱桃上分离的链格孢霉(Alternaria sp.)LD3.0086为指示菌,研究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主要抑制作用靶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卡尔科弗卢尔荧光增白剂染液(calcofluor white,CFW)染色观察苯乳酸对菌丝顶端生长的破坏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链格孢霉的超微结构变化,通过测定苯乳酸作用前后链格孢霉上清液中N-乙酰葡萄糖胺质量浓度变化研究苯乳酸对菌丝细胞壁的破坏作用,应用荧光双染色法观察苯乳酸对链格孢霉菌丝细胞膜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12.5 mmol/L的苯乳酸能有效抑制链格孢霉的生长;与对照组(无菌水处理)相比,苯乳酸处理后链格孢霉顶端生长细胞无明显形变,经12.5 mmol/L苯乳酸处理的链格孢霉上清液中N-乙酰葡萄糖胺质量浓度基本不变;苯乳酸处理24 h,链格孢霉菌丝细胞壁表面无明显损伤,细胞内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苯乳酸短时间(4 h)处理链格孢霉,菌丝细胞膜仍较为完整,加入苯乳酸较长时间(8 h)后细胞膜发生破裂。综合分析可知,苯乳酸对链格孢霉的主要作用靶位应不是菌丝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而是在菌丝体内部,通过破坏菌丝内部细胞器结构或引起细胞内的生化反应,从而抑制链格孢霉的生长和繁殖,发挥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4.
《Planning》2019,(12):10-11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及血乳酸水平在评估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中的价值。方法:选取60例HFMD患儿,根据入院PCIS评分结果将其分为普通组(n=25)与重症组(n=35),另收集同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各组均进行血乳酸检测,比较各组以及患儿不同治疗结局、不同乳酸清除率的血乳酸水平及PICS评分。结果:治疗前,重症组血乳酸水平均高于普通组、对照组,且普通组血乳酸水平高于对照组,重症组PICS评分低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乳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I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重症组血乳酸水平高于普通组、PICS评分低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儿中,存活55例(高乳酸清除率组)、死亡5例(低乳酸清除率组),死亡组血乳酸水平高于存活组、PICS评分低于存活组,低乳酸清除率组PCIS评分低于高乳酸清除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S评分、血乳酸对分辨危重病例是否发生死亡的AUC(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2(0.74,0.91)、0.75(0.62,0.88)。结论:PCIS评分和血乳酸水平检测,均能较好预测危重症HFMD患儿的患病情况及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在急性溶血性贫血(Acute hemolytic anemia,AHA)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118例AHA患儿纳入AHA组,并选取同时期100名无溶血性贫血史的体检儿童,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儿童血清LDH水平,比较AHA组不同病情患儿血清LDH差异,并分析AHA患儿治疗前后血清LDH变化,分析LDH在AHA诊断及疗效评估中发挥的作用。结果 :AHA患儿血清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血清Hb水平低于后者,随着患儿病情的进展,其血清LDH水平逐渐升高、血清Hb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DH与Hb水平呈负相关(r=-0.693,P<0.05)。118例AHA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81.36%(96/118),随着患儿病情的加重,其有效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HA组患儿治疗后血清LD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完全缓解者血清LDH水平下降最为明显,其次为部分缓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AHA水平变化能够为AHA的早期筛查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本文论述了常规实验条件下,法测定啤酒中双乙酰含量.绘制了双乙酰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讨论了酵母种类、麦汁组成、下酒温度等影响啤酒中双乙酰生成与还原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乳酸衍生物的种类、应用领域及国内外生产、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9.
熔融-固相缩聚法中固相聚合对聚乳酸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 乳酸单体为原料 ,熔融 -固相缩聚法合成了聚乳酸 ,重点研究了固相聚合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绝对压力 60Pa ,氯化亚锡为催化剂 ,分段控温 ,可使聚乳酸的粘均分子量提高到固相聚合反应前的 5 3倍。通过对固相聚合产物的结晶度和熔点的分析 ,探讨了固相聚合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A series of random and block poly( L-lactide-co-e-caprolactone ) ( PCLA ) copolymers whh different composition are prepared using stannous octaoate as catalyst.The effects of the amount of initiator on the intrinsic viscosit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PCLA copolymers is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 ( FTIR ),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 DSC ) and X- ray diffraction ( XRD ) methods. It is shown that the synthesis condition and the composition of copolymers obrious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e of PCLA copolymers. Hydrolytic degradation of the copolymers in a PBS solution of pH 7.4 at 37.0℃ shows that the copolymers of different composhions degrade at different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