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22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3篇
轻工业   9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真正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革命的真相是,主将们在实质上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地否定批判,与传统文化“中断“或“断裂“,尽管在态度、语气上使用了较为偏激的说法,但这不过是一种思想改良的策略,相反,陈独秀、鲁迅、胡适这些最勇敢地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革命者,恰恰也正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弘扬者.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时期的中国学者对于西方逻辑方法的认同是建立在对其与西方文化、科学发展关系的深刻反思之上的,他们的目的是希望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因此,在对逻辑方法的价值与作用以及赋予它的历史使命的看法上,胡适、冯友兰、金岳霖三位哲学家都能达成基本的共识,但是在如何发挥逻辑方法的价值、如何实现其使命的具体细节上,他们的思想又存在着诸多差异.通过这三位哲学家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的比较分析,探讨其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旨趣导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梅光迪和胡适的来往书函,论析梅光迪的古典诗学立场。以"诗文之辩"及"古典与浪漫之别"两大范畴,探讨其二者争论的主要问题,客观公允地评析梅光迪诗学精神的基本主张及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结合百年中国诗坛的乱象,从历时性角度佐证了这种古典诗学立场的哲理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4.
戴娅娅 《中国电力教育》2012,(13):137-138,144
《四十自述》中大量文字用于描述胡适幼年、少年求学期间与教师的交往,隐含胡适的师承观。师承是学术薪火环环相扣的链状传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术与思想的传递与接力。教师传递与发送影响,以显性或隐性的形态对学生产生学术影响与人格影响。学生在理解与敬佩教师的感情基础上,跟从并接替教师研究,实现超越。师承的本质是学术思想的影响、传承与创新,是学术传统的薪火相传,师承的实现须经过从师、选择、超越三个阶段,其核心是创新,是基于教师之传统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胡适创造了划时代意义的新式贞操观,并努力维护自己的旧式婚姻,还提出了以教育为路径的妇女自立方法,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很具启蒙价值,在今天看来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期的批判胡适思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以马克思主义来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斗争。阐述了这次批判运动的缘起和导致这场批判运动的原因,对批判运动的方式、方法和影响提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9)
胡适受留学经历和杜威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内涵的人权思想。他认为由由是不受限制和束缚的权利,反对统一思想,主张个性独立、思想言论自由和"容忍比自由还重要"的人权思想。他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逐步改良的"和平改革"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统一国家。胡适的人权观是我国人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二十世纪初国民人权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人权保障体制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王照与胡适     
王照与胡适的交往,缘于同梁漱溟的争论,反映出他们思想上的殊途同归之处:胡氏是充分的西化论者,强调世界文化的同一性,主张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主张一步一步的渐进改革。王氏也强调物质文明的重要性,又从"世上那有捷径可走"的直观的进化论出发,在改革的途径上与胡氏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5)
"胡适读书法"是胡适提出的指导青年人读书、处世、做人的经验,是其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曰精,二曰博,概括了治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做人等方面的理念。剖析"胡适读书法"可总结出四点启示,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10.
徽州锅     
前几天我在看《胡适文存》时,读到胡适先生谈及徽州锅子。胡先生一生游历甚广,东南西北跑遍了。移居台湾以后常常耽于徽州风物,不能忘怀,文字中常常提及。大约在徽州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徽州锅的。胡适在台北时也常用它来款待来往的朋友和同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