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14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4篇
轻工业   242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茗志 《茶苑》2005,(3):32-33
安溪地处福建东南部,境内峰峦叠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很适宜于茶树的种植。  相似文献   
3.
4.
《机械管理开发》2008,23(3):188
2007年以来,国外针对中国玩具等产品的召回、中国水产品在美遭遇禁运、福建乌龙茶出口日本遇阻、小家电出口殴盟金额骤降等事件频频发生,显示以产品质量、安全、环境等技术性标准为名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影响越来越明显。随着世贸组织贸易规则的完善,传统贸易壁垒逐渐弱化,加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殴美等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5.
6.
台湾小壶工夫茶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饮茶的历史很早,西元17世纪以前台湾原住民便已有采野生山茶制茶饮用的习惯。但茶在台湾的兴盛,却到了18、19世纪间,由柯朝、林凤池、张乃妙与张乃乾兄弟等从福建一带逐步引进茶苗与技术,并在台湾北部瑞芳、木栅与中部鹿谷冻顶山一带辟园植茶、制茶;到了19世纪中叶,来自英国的茶商约翰杜德的宝顺洋行首度将台湾乌龙茶引介至海外并获得成功与口碑后,正式展开了台湾百余年以外销为主的制茶史。1970~198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人们对于生活与饮食有了新的追求,于是各地"茶艺馆"纷纷成立,成为人们游憩生活里很重要的品茗空间。  相似文献   
7.
潮州手拉朱砂泥工夫茶壶是以辘轳为工具,手拉成型的纯手工制作茶壶。虽历经300余年,制作技艺和外观造型并没有太大变化,仍以圆器为主,小巧玲珑、造型多样、工艺精细、泡茶热交换快、易起香、不失原味,是泡乌龙茶的最佳选择,深受泡工夫茶人士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尔蜜 《饮食科学》2014,(9):41-41
2013年的中秋,我是在宝岛台湾度过的。此次台湾行,带给了我两大惊喜,一是阿里山的美景,二是阿里山的乌龙茶。到达位于嘉义县的阿里山,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匆匆地吃了一口团餐,游客各自回房。我跟朋友相约,到周围的茶叶门店转转。因为我们到达宾馆的路上,看到了很多茶叶店,十之有八九,所出售的都是阿里山乌龙茶。  相似文献   
9.
乌龙茶主要产于我国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不同产区乌龙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品质特征。选取不同产区有代表性的3种乌龙茶样品,通过感官评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对其香气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区乌龙茶的香气均以清香和花香为主,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酯类、烯类、酮类、烷烃类、含氮化合物等,主要挥发性物质包括反-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等,但不同产区乌龙茶因品种及加工工艺不同,导致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风味上也存在一定差异。铁观音更偏向于清香和花香,高山乌龙则体现出浓郁甜香,乌叶则带有一定的木香。该研究结果为我国乌龙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乌龙茶原料经烘焙处理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及活性差异,分析了不同乌龙茶原料烘焙前后中的总多酚、总黄酮茶多糖、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含量差异,采用体外酶生化反应手段,考察不同乌龙茶原料及成品对α-葡萄糖苷酶、脂肪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茶多酚含量(质量分数)由原料中的13.75%~15.59%下降至成品的12.41%~14.14%,铁观音、肉桂高于老枞水仙、三印水仙和大红袍(P<0.05);原料中总黄酮含量(质量分数)在0.71%~1.00%之间,铁观音原料总黄酮含量最低,与其他原料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除铁观音外,其余乌龙茶样品总黄酮含量在烘焙处理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原料中茶多糖含量(质量分数)为1.14%~1.82%,烘焙后上升到成品的1.64%~2.12%。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对于α-葡萄糖苷酶、脂肪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能力,且烘焙后的成品对于α-葡萄糖苷酶、脂肪酶的抑制能力减弱,肉桂表现出较高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及脂肪酶活性的能力。乌龙茶烘焙后对于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能力增强,IC50 值由13.21~17.42 mg/mL降低为成品的10.26~14.38 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