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6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Bowman和Cole提出的有机磷分级体系,分3个灌水量对外源活性有机磷β-甘油磷酸钠在黄棕壤中的淋溶和转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于50mm的灌水量可以使β-甘油磷酸钠发生淋溶。施入黄棕壤中的β-甘油磷酸钠在24h内可以转化为速效磷和中活性有机磷,灌水量愈大,速效磷和中活性有机磷积累的土层也愈深。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孙建强 《治淮》2013,(4):14-15
一、龙飞山小流域基本情况 龙飞山小流域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桥镇银钱村,地处信阳市城区的东北部,距离市区仅有8km,南北长4.3km,东西宽3.7km,总面积8.94km2。地面坡度组成:小于5°的占25%,5°~10°的占49%,10°~25°的占20%,大于25。的占6%,沟壑密度0.64km/km2。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水稻土,岗岭为黄棕壤,质地较粘。植被主要为栎类、松类、山合欢、刺槐、黄荆条、野山楂、山茅草等。2004年流域内有人口3062,人口密度342人/km2,耕地245hm2,人均耕地0.08hm2。  相似文献   
3.
对沈阳地区棕壤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土壤按Hed ley等建议的分级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棕壤磷中残留态含量最高,无机磷主要以NaOH-P i和HC l-P i形态存在,有机磷主要以NaOH-Po形态存在,NaHCO3-Po在各组分中所占比例最小。施用有机肥能明显增加潜在活性有机磷(NaOH-Po)的数量。1.0mol L-1HC l浸提的Ca-P i存在着缓慢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棕壤中的潜在磷源。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棕壤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对Cu2 的吸附解吸作用。结果表明:棕壤与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相比,对Cu2 的吸附能力较弱,而三级微团聚体对Cu2 的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为:<10μm粒级微团聚体>10~50μm粒级微团聚体>50~250μm粒级微团聚体。同时,通过NH4OAc,EDTA对Cu2 的解吸情况的研究得出,棕壤及其不同粒级微团聚体对Cu2 的吸附机制是不同的,在棕壤和各粒级微团聚体中,<10μm粒级的微团聚体对Cu2 的吸附机制以专性吸附为主,固定Cu2 的能力最强,从而能降低Cu2 的活性,不易为植物吸收,其次为10~50μm粒级微团聚体和棕壤,而50~250μm粒级微团聚体对Cu2 的吸附以静电吸附机制为主,其吸附的Cu2 可以被交换,因此固定Cu2 的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14年后在0~150 cm土体10个土层中土壤比表面的剖面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比表面差异显著,除林地0~5 cm表层外,4种土地利用方式在80 cm以内深度的土层中土壤比表面随剖面深度增加呈渐次增大的趋势,说明林地表层高有机碳积累对土壤比表面增加可能产生了重要影响。150 cm深度土壤比表面平均值为林地>玉米地>撂荒地>水稻田。土壤比表面与土壤风干含水量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林地中土壤比表面与风干含水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0.911、0.943、0.953(n=30,P<0.001);与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7、0.978、0.673、0.780(n=30,P<0.001)。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比表面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pH、硫、磷之间的关系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比表面可作为指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可行的土壤物理学指标,测定不同土壤的比表面可以基本反映出土壤交换性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沈阳地区棕壤上设置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凡经15年在玉米—大豆—玉米轮作条件下连续施用猪厩肥和NPK化肥,耕层土壤胡敏酸C相对下降54.5%,富里酸C相对提高162.6%,HA/FA比由1979年的2.69降到1993年的0.46,土壤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体转化为以富里酸为主体。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腐殖酸消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平土柱,以质量浓度5%的KCl溶液作为入渗液,并以耕层棕壤为供试材料,测定了不同入渗时间下的水分运移特征.结果表明,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随入渗时间的延长,累积入渗量增大但增幅减小;累积入渗量与湿润峰运移距离呈线性关系,随湿润峰运移距离的增大,累积入渗量亦增大;湿润峰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随入渗时间的延长,湿润峰运移距离增大但增幅减小;盐溶液入渗情况下,棕壤的吸湿率约为162.38 cm/h;水分入渗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初始入渗时段入渗率下降速度快,随后入渗率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8.
不同含水量黄棕壤反射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光谱辐射仪(MSR~16R)对自然条件下不同水分含量黄棕壤光谱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部分(460~710nm),土壤含水量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差,而在红外部分(760~1650nm)土壤含水量与光谱反射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模式方程拟合度都在0.86以上,因此通过测定土壤光谱反射率来推算土壤含水量是可行的。应用地面光谱测量试验的结果,本文讨论了由地面光谱测量来推算土壤含水量向由卫星遥感影像反演土壤含水量过渡的可能性,进而对采用TM遥感影像对黄棕壤分布区土壤水分状况实施遥感监测的可行性作了一些探访。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是揭示长期施肥对棕壤主要酶活性的影响,为土壤培肥以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试材采自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微区,共11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土壤转化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在玉米拔节期及灌浆期出现两个活性高峰,脲酶在玉米拔节期、过氧化氢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各出现一个活性高峰。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及脲酶活性,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磷肥能够增强土壤过氧化氢酶及转化酶的活性,氮肥则对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具有抑制作用。土壤各种酶之间及酶与土壤养分、玉米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因此合理施肥营造良好的土壤生物化学环境将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为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用埋袋法研究了潮棕壤中加入单一物料(玉米秸秆,稻草秸秆,苜蓿,鸡粪,猪粪)和混合物料(玉米秸秆-鸡粪-猪粪和苜蓿-鸡粪-猪粪)后土壤中轻组有机碳的一年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不同有机物料后,土壤中轻组有机碳与对照相比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的土壤中轻组有机碳碳含量都逐渐下降,且其下降趋势与添加物料的C/N比值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分析表明,施用混合物料处理中轻组有机碳的含量与单一物料处理都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