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现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中文缺省项识别系统,对语料库进行预处理,选取多个特征及其组合,通过支持向量模型(SVM)构建的缺省识别模型进行中文缺省识别。研究系统在不同句法分析树上的性能。实验结果证明,该识别系统在标准的句法分析树上F值能达到84.01%,在自动句法树上能达到68.22%。  相似文献   
2.
通过翔实的例句论述介绍了“asif”从句的主要类型及其省略形式,以期为英语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掌握这一语言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首创以来,语篇的衔接就一直被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所研究.文中运用该衔接理论框架对《想北平》及其英译文中体现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在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各有所偏重,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  相似文献   
4.
对照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原文和英语译文,揭示在宾语省略这一方面英语和古代汉语之间存在的明显不同。遵循这一特点,有利于在翻译实践中达到翻译"信"、"达"、"雅"三个标准中"信"这一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5.
省略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中文文本尤其是对话、问答等短文本中频繁出现。该文从服务于短文本理解的视角出发,针对省略恢复问题提出了一种多重注意力融合的省略恢复模型。该模型融合交叉注意力机制和自注意力机制,借助门控机制将上下文信息与当前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结合。在短文本问答语料上的多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给出的模型能有效地识别并恢复短文本中的省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短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基于句间关系的汉语语义块省略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义块是句子的语义构成单位,句子内发生的省略现象可以归结为语义块的省略。该文在句类分析的基础上,从小句间语义块共享关系的角度分析语义块的省略。将语义块的省略分为语义块整块共享形成的省略和语义块部分共享形成的省略,分析了两种情况的特点,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算法。测试表明,该算法对于两种省略均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省略以其简洁、经济的优势在广告语篇衔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着重论述省略在广告语篇中的各种价值形态 ,是把省略理论运用于广告语篇分析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省略称得上英语比较结构的显特点,大多数比较结构中都或多或少地省略了一些成分,但是并非所有的英语比较结构都能采取省略形式,省略与否是有原则的。因此,正确认识英语比较结构中的各类省略问题,对于正确理解或准确表达这类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省略在语篇中的使用是为了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衔接上下文。在日语中,尽量减少语言 表述部分,以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这被认为是美德,所以省略在日语语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笔者通过分析在日语语篇中省略的多种形式,阐述了省略的衔接作用。同时省略依靠受 话者的理解,复原成通用和完整的表述部分,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故省略的使用务必要 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相似文献   
10.
Comprehension of verb-phrase ellipsis (VPE) requires reevaluation of recently processed constituents, which often necessitates retrieval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elided constituent from memory. A. E. Martin and B. McElree (2008) argued that representations formed during comprehension are content addressable and that VPE antecedents are retrieved from memory via a cue-dependent direct-access pointer rather than via a search process. This hypothesis was further tested by manipulating the location of interfering material—either before the onset of the antecedent (proactive interference; PI) or intervening between antecedent and ellipsis site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RI). The speed–accuracy tradeoff procedur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ime course of VPE processing. The location of the interfering material affected VPE comprehension accuracy: RI conditions engendered lower accuracy than PI conditions. Crucially, loc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speed of processing VPE,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both forward and backward search mechanisms. The observed time-course profil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VPE antecedents are retrieved via a cue-dependent direct-access operation.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