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芦苇不同部位作为碳源对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作者姓名:王文琴  刘霄  贾柠  王子文  张艳
作者单位:天津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19KJ153)
摘    要:针对人工湿地中有机碳源不足造成脱氮效率较差的问题,寻找更高效的植物碳源以改善人工湿地内部碳氮比低的状况。通过试验比较芦苇穗(芦穗)、芦苇茎(芦茎)和芦苇根(芦根)3个部位在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静态释放规律,筛选出最佳的植物碳源,并通过小试人工湿地试验分析其作为植物碳源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碱热处理能够提高COD释放量,相较其它预处理方式,其最大COD释放浓度提高10%,并提前释放一部分氮类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芦穗碱热处理初期COD释放量达到各部位中的最高值182.00 mg/L;从144 h内的平均TN释放量来看,芦穗碱热处理(6.16 mg/L)>芦根碱热处理(4.21 mg/L)>芦茎碱热处理(2.99 mg/L),芦茎释放量最少,比芦穗少一半以上;经过碱泡、碱热处理后,TN、TP、NH+4-N、NO-3-N和NO-2-N释放量均小于简单处理。碱热处理后的芦苇茎是最佳植物碳源,具有较强的持续释碳能力,并且对氮、磷积累的影响最小;在小试人工湿地系统中添加碱热处理后的芦茎在不显著提高系统出水COD前提下,显著提高了TN和TP的去除率,相对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1.14%和32.53%,达到同步强化脱氮除磷的效果。

关 键 词:植物碳源  脱氮  芦苇  化学需氧量(COD)  人工湿地  碱热处理  反硝化  
收稿时间:2020-08-11
修稿时间:2020-12-31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长江科学院院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长江科学院院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