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战略研判与生态修复策略思考
引用本文:卞正富, 于昊辰, 雷少刚, 等.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战略研判与生态修复策略思考[J]. 煤炭学报, 2021, 46(5): 1378-1391.
作者姓名:卞正富  于昊辰  雷少刚  尹登玉  朱国庆  牟守国  杨德军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矿山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矿山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矿山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    要: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亟待破解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此,构建了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揭示了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的时空规律;重新审视了煤炭资源开发强度测算方法,量化了黄河流域42个煤矿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矿区尺度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与区域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程度。结果发现,下游以高级协调为主,显著高于中上游。但中上游变化趋势有差异:中游从初级协调(0.63)降至勉强协调(0.55);上游以初级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从0.60提升至0.62。
随着能源战略重心西移,晋陕蒙宁四省区的煤炭开发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榆横、榆神、吴堡、离柳等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已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青海木里矿区从勉强协调(0.53)降至中度失调(0.25),降幅超50%;甘肃整体改善幅度较大,各矿区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基于此,研判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战略:①要从“水资源-煤炭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的全局性视角探析黄河流域“煤水双保”;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匹配的煤炭开发方式亟需改进或退出;③煤炭资源开发应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协同;④加强闭矿后矿业废弃地与废弃矿井的资源化利用。鉴于黄河流域地域跨度大、矿区分布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潜在生态风险较高,点上问题亟待解决、线上问题不容忽视、面上问题更需重视。建议将黄河流域煤矿区划分为青甘保育区、蒙宁陕风沙区、晋陕黄土区、豫鲁平原区4类区域,未来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应实施分区管控、分类治理、分级修复、分步推进,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并举、自我恢复与人工修复并重,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煤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 键 词:煤炭开发强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开发战略  生态修复  黄河流域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煤炭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煤炭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