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特征与孔隙度定量恢复 |
| |
作者姓名: | 王继伟 朱玉双 饶欣久 周树勋 吴英强 杨红梅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安 710018;2. 西北大学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 西安 710069;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油田开发事业部, 西安 710018;4.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第二采油厂, 甘肃 庆阳 7451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低渗—特低渗油藏有效开发关键技术”子课题“超低渗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关键技术”(编号:2017ZX05013004);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长庆油田5000万吨持续高效稳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子课题“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有效开发技术研究”(编号:2016E-0505)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在对大量岩心和薄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孔隙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结果表明:胡尖山地区长61储层整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且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发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压实作用破坏了大量原生粒间孔,是导致研究区储层致密最主要的因素,孔隙度平均减少了18.41%,孔隙空间损失率达56.62%;胶结作用次之,在堵塞了孔隙空间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增强了颗粒的抗压实强度,孔隙度平均降低了10.38%,孔隙空间损失率达19.78%;溶蚀作用使碎屑颗粒及填隙物等不稳定组分溶解而产生大量的次生孔隙,从而改善了储层物性,增加的孔隙度平均为2.26%。根据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将该区长61致密砂岩储层划分出绿泥石膜剩余粒间孔相、剩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黏土矿物胶结相、碳酸盐胶结相及压实相等6种成岩相带,绿泥石膜剩余粒间孔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剩余粒间孔相次之。
|
关 键 词: | 成岩作用 孔隙度定量恢复 有利成岩相带 长61储层 胡尖山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
收稿时间: | 2019-11-1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岩性油气藏》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岩性油气藏》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