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遥感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效应定量评估—以辽河干流为例
作者姓名:杨高  李颖  付波霖  吴计生  幸泽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松辽水环境科学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377166);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GXNSFDA198016);桂林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GUTQDJJ2017)
摘    要:物理结构完整性(PSI)是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基础特征。通过定量分析PSI的动态变化,可以有效评估河岸带生态修复效应。以辽河干流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选取植被覆盖率、河宽比和人工干扰程度等作为监测指标,利用遥感(RS)和地面实测方法分别评价2010年和2016年的PSI,将其作为评价指标对河岸带生态修复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利用Getis-Ord Gi*统计量对PSI值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冷点与热点的空间分布来识别河岸带稳定及脆弱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S的河岸带物理结构评价方法与地面实测的结果一致,河岸带生态修复前后的PSI平均值由63.47提升至72.07,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河岸减少了189.5 km(97.1%)。辽河干流27.5%河岸带的修复效应显著,结构稳定性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整体上达到了生态修复的预期目标。修复后的PSI存在5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热点和冷点,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其中冷点为低值聚集的河岸带脆弱区,与河岸带生态修复效果不理想的区域在空间上存在一致性。研究结果在评估河岸带生态修复效应的同时指明下阶段治理工作的方向,为我国北方平原河流的生态修复评估提供科学参考,尤其对于缺少实测资料的修复工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 键 词:河岸带生态修复  物理结构完整性  RS和GIS  热点分析  空间聚类分布
收稿时间:2017-11-22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水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利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