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现代”到“现代”@“中国”——关于王澍获普利茨克奖与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讨论 |
| |
作者姓名: | 李海清 |
| |
作者单位: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 |
基金项目: | 本文受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古建聚落人居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J14B01)项目支持 |
| |
摘 要: | 从发生学视角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建筑师由形式、空间到建造的不同层面探索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历程。普利茨克奖落户中国的启示在于:王澍并不孤独,而是行进在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发展之路上;此番成就并非一夕之功。而是他对差异性生存状态不懈思考的结果:转向探索建造模式是及时和有效的,但仅从传统技术模式本身发力,在指向差异·陛的同时也牵引出两方面的讨论:如何实现传统技术模式与现代技术模式的高效衔接。以及二元工业化格局下如何确定传统技术模式的适用范围。这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潜能有利于深入探究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未来走向。
|
关 键 词: | 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 现代性 传统性 建造模式 二元工业化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