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肝癌化疗栓塞前后甲胎蛋白变化模式的临床意义
引用本文:梁茂全,苏洪英.肝癌化疗栓塞前后甲胎蛋白变化模式的临床意义[J].工业加热,2012,0(4):333-338.
作者姓名:梁茂全  苏洪英
摘    要:【摘要】 目的 评价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模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疗效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符合纳入标准的127例PHC患者,所有病例均接受规律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然后将治疗前后血清AFP值的变化情况划分成转阴、下降、不变及上升等4种变化模式,并把纳入病例分成相应的A、B、C和D 4组,最后对各组进行疗效和生存等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全部病例总缓解率19.7%;无进展率为71.7%;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3、6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2.9%、84.3%、63.0%、22.8%和7.1%;A与B组, A与 C组,A与 D组,B与C组,B与 D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一般体力状态和门静脉癌栓为影响PH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清AFP变化模式对PHC TACE后的疗效具有临床指导作用,转阴或下降模式的生存期与不变或上升模式相比,明显延长。


关 键 词:【关键词】  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  化疗栓塞  疗效
点击此处可从《工业加热》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工业加热》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