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
作者姓名:刘刚  卫延召  陈棡  贾开富  龚德瑜  王峰  孙靖  朱峰  麻伟娇
作者单位: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3.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乌鲁木齐分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46-001)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2016B-0301)资助。
摘    要: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大量的次生油气藏,以埋藏浅、物性好、建产快、产能高为特点,是寻找高效油气藏的重点探区。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结合恢复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明确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原生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期在早白垩世,次生调整的成藏期在古近纪末期。通过恢复早白垩世(原生油气成藏期)侏罗系的构造,结合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以及油气包裹体丰度、储集层定量颗粒荧光分析,揭示出莫索湾、陆南和陆梁古鼻状构造是侏罗系原生油藏的主要聚集区。综合原生油藏的分布和古近纪末期(次生油气调整期)的构造特征,深入剖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输导要素,构建了次生油气藏的4类输导体系,明确了各类输导体系的作用区域、成藏层位、目标类型及控制因素,建立了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模式。在成藏模式的指导下,结合输导体系的差异性,将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划分为4类成藏区,其中,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石东凸起和石南鼻状凸起是未来寻找高效次生油气藏的重点区带。

关 键 词:次生油气藏  原生油藏  输导体系  成藏期  侏罗系  白垩系  准噶尔盆地腹部  
收稿时间:2018-09-19
修稿时间:2019-01-11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石油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石油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