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多组学技术解析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
引用本文:马成女,张迪骏,何珊,孙婷婷,黄忠白,苏秀榕,周君.基于多组学技术解析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J].中国食品学报,2018(2).
作者姓名:马成女  张迪骏  何珊  孙婷婷  黄忠白  苏秀榕  周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摘    要:副溶血弧菌是一种世界范围性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海水和淡水中均能定植,对水产品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探讨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采用多组学技术分别从蛋白、转录和代谢3个水平分析比较海水和排污口附近增养殖区污水培养的副溶血弧菌。结果表明,两种培养条件下的副溶血弧菌存在97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50个,包括极性鞭毛蛋白FlaA、环AMP接受蛋白以及Cbb3-型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与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和定植过程有关的蛋白质;下调蛋白47个,包括延长因子Tu、转录调节因子和ATP依赖的RNA解旋酶SrmB等。对18个差异蛋白进行mRNA水平的验证,其中10个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呈现正相关性。此外,不同培养条件的副溶血弧菌存在苹果酸、甜菜碱、丝氨酸、精氨酸、次黄嘌呤核苷酸、三磷酸鸟苷及黄嘌呤核苷等差异代谢产物。根据多组学分析结果,两种培养条件的副溶血弧菌在蛋白和代谢水平上出现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均与致病性以及蛋白质合成有关,表明增养殖区环境的恶化能够增强副溶血弧菌致病数量和定植能力,导致水产品食用风险增加。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