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海相烃源结构与有效烃源 |
| |
引用本文: | 罗开平, 叶德燎, 周凌方, 彭金宁, 陆永德, 吕俊祥. 下扬子海相烃源结构与有效烃源[J]. 石油实验地质, 2016, 38(1): 9-14. doi: 10.11781/sysydz201601009 |
| |
作者姓名: | 罗开平 叶德燎 周凌方 彭金宁 陆永德 吕俊祥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江苏无锡 21412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2118)和中国石化重大先导项目(G5800-13-ZS-TY)资助。 |
| |
摘 要: | 晚印支-燕山运动是影响下扬子海相成烃-成藏最重要的构造事件。以此为界,烃源岩的演化分为早期生烃和晚期(二次生烃)2个阶段。与此对应,下扬子海相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喜马拉雅期3期成藏,不同成藏期烃源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喜马拉雅期的晚期成藏,有效烃源主要来自于二叠系和志留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古油藏(灶)的裂解供烃。借助于烃源岩热史分析,分别求取印支运动之前(T2末)和断陷盆地叠置之后(E末)烃源岩的成熟度(Ro),后期形成温度补偿且T2末Ro较低(小于1.3%)的烃源岩范围是二次生烃的有利区。对于古油灶,根据T2末的下古生界顶面古流体势和有利储层分布范围,推断油气的运移指向和有利聚集区,然后结合燕山运动后志留系泥岩盖层的保存情况,预测燕山运动后古油藏赋存的有利范围。通过上述途径实现对有效烃源的定位。临近有效烃源岩(灶)的范围是晚期成藏的有利地区。
|
关 键 词: | 有效烃源 晚印支-燕山运动 海相 成烃-成藏 烃源构成 下扬子地区 |
收稿时间: | 2014-11-10 |
修稿时间: | 2015-11-30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石油实验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石油实验地质》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