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储层速敏效应形成机理及其垂向差异因素分析——-以塔北隆起吉拉克地区三叠系储层为例
作者姓名:韩登林  张双源  袁文芳  冯志超  欧阳传湘  彭舒琪
作者单位:1. 长江大学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100 ; 2. 长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430100 ; 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4.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第一采油厂,陕西 延安 716000 ; 5.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武汉 430100 ; 6. 新疆大学,乌鲁木齐 830046 )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库车坳陷白垩系碎屑岩储层水 - 岩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剖析”(编号: B2013285 )和长江大学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断层带格局下碎屑岩压实改造特征研究”(编号: 2015cqr08 )联合资助
摘    要:轮南吉拉克地区三叠系TⅡ2 4 小层表现出强速敏效应,且速敏损害率高值主要集中于TⅡ2 4 小层的上部(TⅡ2 4-2 单层和TⅡ2 4-1 单层),垂向差异特征明显。通过显微薄片观察,结合 X 射线衍射荧光光谱和毛管压力曲线测试分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讨引发层段内强速敏效应的形成机理。 研究认为,含量较高的黏土矿物以及岩浆岩岩屑的溶蚀残余颗粒,是研究层段内易迁移微小颗粒的主要来源,而孔喉结构参数也表明研究层段内孔喉连通性整体较差,这两方面因素是强速敏效应的主控因素;另外,上述控制因素在垂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黏土矿物相对富集于 TⅡ2 4 小层的上部,而孔喉连通性也在TⅡ2 4 小层的上部相对较差,两者共同构成了速敏损害率垂向差异的主控因素。

关 键 词:空间自相关系数  粒度分析  最小二乘法  模拟岩石薄片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性油气藏》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性油气藏》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