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层间抗震修复性试验研究
作者姓名:方有珍  季云  陈军  孙国华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省结构重点实验室, 江苏 苏州 215011,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省结构重点实验室, 江苏 苏州 215011,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省结构重点实验室, 江苏 苏州 215011;苏州高新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江苏 苏州 215011,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省结构重点实验室, 江苏 苏州 215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286;51078247));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2016-JZ-033)
摘    要:为研究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中间层的抗震修复性,设计1榀1∶2缩尺比例PEC柱-钢梁摩擦部分自复位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件进行修复前后的两次抗震试验。根据试验现象和实测数据,对试件滞回性能、水平抗侧刚度退化规律、自复位功效、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可通过摩擦T形件螺栓长圆孔合理设置以实现“设计地震水平下发挥自复位连接性能和大震设计水平转化为承压型”传力模式,进而发挥主体构件材料耗能自复位性能设计理念;摩擦耗能T形件对穿螺栓和预拉杆将梁端受拉侧拉力转为对节点区混凝土的压力,实现了节点区混凝土压力带传力,且节点区加强盖板设置使得节点区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提高了混凝土强度,更好满足了“强节点”的抗震要求;在设计地震水平下,修复前后试件层间残余侧移最大值分别为0.11%和0.13%,满足了自复位结构侧移限值0.3%要求,基本实现完全复位,而在罕遇地震水平下,修复前后试件承载力均呈增长趋势,且其层间残余侧移最大值分别为0.42%和0.44%,仍小于小震层间侧移限值0.5%,试件仍具有良好的自复位功效;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仅通过简单修复,即可实现受力发展进程、刚度退化规律、自复位功效和损伤耗能演化机理的基本恢复,具有良好的抗震可修复性。

关 键 词:部分自复位连接  PEC柱框架中间层子结构  自复位功效  抗震可修复性  试验研究
收稿时间:2019-04-23
修稿时间:2019-08-19
点击此处可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