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浙江遂昌金多金属矿床热液蚀变短波红外光谱分析
作者姓名:张炎1  2  段士刚1  刘汉仑1  杨成栋1  陈升立3  陈宰松3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3.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被誉为“江南第一金矿”的遂昌金多金属矿床(简称“遂昌金矿”)可采储量逐渐枯竭,随着找矿的深入,亟需新的找矿思路或技术手段来取得找矿突破。遂昌金矿区发育明显的热液蚀变,根据热液蚀变来指导找矿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来解剖蚀变晕的矿物组成、组合、参数等信息,进而评估与成矿有关的关键信息。通过对地表蚀变岩、穿切金矿体的井下巷道及现存的穿切金矿体的一个钻孔和穿切钼矿体的两个钻孔进行采样和测试分析,提取出绢云母类、绿泥石类、高岭石类、蒙脱石类和碳酸盐类等蚀变矿物,其中绢云母类矿物最为发育,绿泥石类次之。结果表明:绢云母类矿物和绿泥石的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的变化。绢云母Al—OH吸收峰位(Pos2200)越小、吸收峰深度越深时,伊利石结晶度越高; 同时,越靠近矿体伊利石结晶度越大,Al—OH吸收峰位(Pos2200)越小,绿泥石Fe—OH吸收峰位(Pos2250)越大。这一规律表明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有助于查明矿床蚀变分带,为遂昌金矿的进一步找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短波红外技术可以作为覆盖区同类型矿床的一种勘查手段。

关 键 词:金多金属矿床  热液蚀变  短波红外光谱分析  绢云母  绿泥石  伊利石结晶度  浙江
点击此处可从《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