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孔隙流体划分
引用本文:王继超,崔鹏兴,刘双双,石彬,党海龙,黄兴. 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孔隙流体划分[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3, 30(4): 46-54
作者姓名:王继超  崔鹏兴  刘双双  石彬  党海龙  黄兴
作者单位:1.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2.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页岩油藏超临界CO2吞吐对微观孔隙结构及吸附特征作用机制研究”(52004221),“西部长6 油藏水平井补充能量开发先导试验研究”(ycsy2020jcky-B-04)。
摘    要:页岩复杂的孔隙结构导致多样化的孔隙流体类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 段页岩,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实验技术,将离心实验与热处理实验相结合,识别划分出3 类页岩中多类孔隙流体的T2弛豫时间界限,并定量表征了目标页岩的全孔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标页岩孔隙结构可划分为Ⅰ,Ⅱ和Ⅲ类,其对应的平均孔隙半径和流体赋存量依次减小。Ⅰ,Ⅱ和Ⅲ类页岩的可动流体截止值分别为1.10,1.24 和1.92 ms,不可采出流体截止值分别为0.20,0.30 和0.54 ms。Ⅰ类页岩的可动流体赋存于孔径大于24.8 nm的中、大孔隙,平均饱和度为30.5%;不可采出流体则赋存于孔径小于4.5 nm的微孔隙,平均饱和度为35.3%。Ⅱ类页岩的可动流体赋存于孔径大于41.9 nm的大孔隙,平均饱和度为26.6%;不可采出流体赋存于孔径小于10.3 nm的微、小孔隙,平均饱和度为40.7%。Ⅲ类页岩的可动流体赋存于孔径大于93.6 nm的大孔隙,平均饱和度为17.2%;不可采出流体则赋存于孔径小于26.3 nm的中、小孔隙,平均饱和度达50.1%。

关 键 词:页岩;孔隙结构;核磁共振;流体类型;饱和度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pore fluid division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WANG Jichao,CUI Pengxing,LIU Shuangshuang,SHI Bin,DANG Hailong,HUANG Xing.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pore fluid division of shale oil reservoirs[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2023, 30(4): 46-54
Authors:WANG Jichao  CUI Pengxing  LIU Shuangshuang  SHI Bin  DANG Hailong  HUANG Xing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