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角楼”与“堂横”:河源仙坑村客家民居的形态建构
作者姓名:彭长歆  李欣媛  顾雪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78271):基于二维历史图像三维重建的清末岭南私园空间形态与构成规律研究。
摘    要:仙坑村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河源地区客家建筑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0余座,其中包括大夫第八角楼、荣封第四角楼两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堂横屋作为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在仙坑村聚落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不同形态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东江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早期建成的大夫第重视防御,在堂横屋四角楼的基础上增建寨墙、角楼,形成寨堡化八角楼格局。随着叶氏巨族的形成,荣封第四角楼建造的关注点逐渐从对外防御转换为对宗族礼制观念的强化,以及兼顾空间容量与巨族形象的表达。而19世纪宗族内部的贫富不均和家庭分化导致大量小规模家宅营建的出现,以堂横屋为原型通过空间变形和自由组合,形成了更加适应日益紧张的建设用地环境和小家庭分居的经济条件的建筑群。这一系列的民居形态建构过程反映出社会环境转变下仙坑村客家聚落空间的演进,以及传统民居空间建构的逻辑,即以客家民居的原型空间——堂横为基础,通过适应性的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来应对外界环境的转变。

关 键 词:中国建筑史   乡村聚落   客家民居   仙坑村   堂横屋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南方建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南方建筑》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