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剩余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采比和剩余可采程度的年度评价方法 |
| |
引用本文: | 陈元千, 唐玮. 油气田剩余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采比和剩余可采程度的年度评价方法[J]. 石油学报, 2016, 37(6): 796-801. DOI: 10.7623/syxb201606010 |
| |
作者姓名: | 陈元千 唐玮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
| |
摘 要: | 剩余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采比和剩余可采程度是判断油气田当前开发形势的重要指标,是决策是否进行开发调整的重要基础,因而受到全球各石油公司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国行业标准,评价可采储量的方法主要包括水驱曲线法、产量递减法和预测模型法。水驱曲线法仅适用于水驱开发的油田,而产量递减法和预测模型法则适用于已经进入递减阶段的任何储集类型、驱动类型和开采方式的油气田。DeGolyer and MacNaughton和Ryder Scott两家评估公司对中国境内油气田的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进行年度储量资产价值评价所使用的方法是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多部门团队提供的Arps指数递减的变异公式。利用适用于不同开发模式的广义指数递减法,推导得到了油气田年度经济可采储量、剩余经济可采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采比和剩余可采程度的计算公式,并对DeGolyer and MacNaughton公司使用的变异指数递减法进行了说明和评价。通过8个油田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笔者提供的计算方法实用有效。
|
关 键 词: | 油气田 可采储量 剩余可采储量 剩余可采储采比 剩余可采程度 评价方法 |
收稿时间: | 2016-01-21 |
修稿时间: | 2016-03-2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石油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石油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