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砂质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对边底水运移的影响——以南苏丹P油田Fal块为例
作者姓名:王敏  赵国良  冯敏  黄奇志  张元福  江艳平
作者单位: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科技重大专项“南苏丹3/7区大型层状砂岩油藏控水稳油综合调整研究”(2016D-4401)。
摘    要:基于野外露头与南苏丹P油田Fal块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地质特征对比,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吴官屯砂质辫状河露头剖面为原始模型,通过实测地质剖面记录的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解剖,明确砂质辫状河储层中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式,并以此为指导分别从隔层和夹层的角度,对Fal块边底水油藏中水体的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储层中发育河底滞留泥砾沉积、废弃河道细粒沉积、泛滥平原细粒沉积、落淤披覆泥沉积和侧积泥沉积共5种成因类型的隔夹层。以单期砂质辫状河河道为基本单元,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式,即废弃河道细粒沉积与河道砂体互相叠置;泛滥平原细粒沉积向河道外侧不断延伸;落淤披覆泥、侧积泥和河底滞留泥砾沉积受后期冲刷改造充填于河道砂体内部。基于建立的砂质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分布模式,指出Fal块砂质辫状河储层中以泛滥平原细粒沉积为主的隔层分布是影响底水突进程度的主要因素,夹层发育频率越高对边水的遮挡作用越强。

关 键 词:辫状河 隔夹层 成因类型 分布模式 边底水运移 南苏丹P油田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