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福洲脱胎漆器的髹饰艺术
作者姓名:陈健
作者单位:福州漆器研究所
摘    要:<正> 我国的漆器产地很多,风格各异,坯胎也多种多样,福州漆器则以脱胎著名,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国几千年的髹漆工艺一脉相承的。早在汉代漆器制坯就已有“夹紵”技法,主要用于日用小盘、杯、盒等;魏晋南北朝时这种技法发展用于脱胎造像,梁景文帝时就有丈八高夹紵佛像,但这一技法自宋以后逐渐失传。清乾隆年间,福建闽候(今福州)漆匠沈绍安为县衙门修理匾额,发现其内系用夏布加漆灰裱成,虽然髹漆表层已斑剥,但漆灰夏布的衣骨仍然很牢固。沈氏由此钻研“夹紵”技法,经过反复研究试验,采用夏布涂生漆将泥像逐层裱上,入窨干固后在底部打一小孔泡入水中,水从小孔渗入将泥像溶解泄出,留下漆布坯壳,终于使“夹紵”技法得到恢复。福州脱胎漆器早期产品仅为脱胎佛像、寿星等,以后发展到花果、动物和各式器皿;装饰技法也从单纯金髹、黑髹增至泥金银和彩髹等。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