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双重视角的“大湾区”发展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引用本文:张艺帅,赵民,王启轩,程遥.“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双重视角的“大湾区”发展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4):24-33.
作者姓名:张艺帅  赵民  王启轩  程遥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对‘大城市病’的空间绩效理论建构及规划方法研究”(批准号515783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语境下的全球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批准号51608367)
摘    要:以“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为双重研究视角,运用卫星遥感、产业普查等数据描述空间发展态势,并基于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而构建起城市联系网络;据此对粤港澳地区内部建成空间的发展特征与演变趋势、网络关联的次级结构及中心城市的职能分工等做系统分析,同时亦审视广东省内非湾区与湾区地域的发展差异.研究表明,自新世纪以来,粤港澳地区呈现出沿珠江口大湾区高度集聚发展的特征,大湾区一体化趋势已经较为明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的分工进一步差异化,且职能互补;大湾区核心地域对外链接全球城市网络,对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的区域枢纽职能已经初步形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要义做若干探讨.

关 键 词:粤港澳大湾区  场所空间  流动空间  规划思考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at Bay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of Place" and "Space of Flow": Case Study of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ZHANG Yishuai,ZHAO Min,WANG Qixuan,CHENG Yao.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at Bay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of Place" and "Space of Flow": Case Study of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J].Urban Planning Forum,2018(4):24-33.
Authors:ZHANG Yishuai  ZHAO Min  WANG Qixuan  CHENG Yao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