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西昌地区米市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模拟
引用本文:徐宏远,孙玮,邵红君,邓宾,许智雄,王峰.西昌地区米市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模拟[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21,28(5):64-73.
作者姓名:徐宏远  孙玮  邵红君  邓宾  许智雄  王峰
作者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2.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销售中心,山东东营25700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2017ZX05005003-007),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2018JZ0078)和“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及机理研究”(2019YJ0500)。
摘    要:米市盆地位于扬子板块与松潘-甘孜造山带交界处,基于反演与正演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其构造特征及成因。米市盆地受海西运动影响,构造变形以张性断层为主;印支期扬子板块向松潘-甘孜造山带俯冲,使盆地构造变形转变为挤压隆升为主,部分三叠系遭受剥蚀;燕山期盆地周缘持续隆升,内部构造则继承性发育;喜马拉雅期进入快速挤压隆升阶段,盆地的典型构造特征为逆冲断层及与断层相关褶皱,且盆地内部构造变形存在差异,东部以基底卷入型控盆断层约束下的断弯变形为主,西缘以次级断层控制下的断层滑脱变形为典型特征。盆地内部的断层发育模式为由盆地东部向西部逐渐扩展。在成因上,自海西期至印支期受到滇青藏洋板块及太平洋板块持续挤压,盆地内部形成最早的四开断层;燕山期盆地雏形出现,以七里坝地区为沉积中心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盆地周缘持续隆升;喜马拉雅期受松潘-甘孜造山带及锦屏山造山带挤压后,形成了以逆冲断层及与断层相关褶皱共存的盆地构造格局。

关 键 词:构造特征  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米市盆地
点击此处可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