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唐以前安丰县(郡)的沿革与安丰塘得名研究
作者姓名:周波  李云鹏  万金红  邓俊  刘建刚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8;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8;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8;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8;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8;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8;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8;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8;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8;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8;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JZ0145B572016)
摘    要:芍陂创建于春秋中期,目前已经历时2600多年,比都江堰和郑国渠还要早300多年,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和防洪效益,是我国陂塘型灌溉工程的典范。唐代以后至今,芍陂又被称为安丰塘。关于芍陂何时被称为安丰塘,又为何被称为安丰塘,至今学界仍无定论。本文尝试从安丰县(郡)行政区划建制沿革和历史社会变迁的角度,梳理分析安丰塘得名的时代和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安丰县从今河南固始县东南逐渐向今安徽霍邱、寿县方向迁徙,隋代以后,安丰县迁至芍陂西北堤附近,人们取"安丰"吉祥寓意,逐渐开始称芍陂为"安丰塘"。

关 键 词:安丰县  安丰塘  芍陂  沿革
收稿时间:2017-08-28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