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宋、元钧瓷的中间层、乳光和呈色问题
引用本文:陈显求,黄瑞福,陈士萍,宋祥云,周学林,张毓俊,赵青云.宋、元钧瓷的中间层、乳光和呈色问题[J].硅酸盐学报,1983(2).
作者姓名:陈显求  黄瑞福  陈士萍  宋祥云  周学林  张毓俊  赵青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陈显求,黄瑞福,陈士萍,宋祥云,周学林),上海钢铁研究所 (张毓俊),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赵青云)
摘    要:以往普查了几个钧瓷残片,证实釉中存在4 种结构特征,找到了液相分离结构的确凿证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搜集和研究了有代表性的宋、元钧瓷残片11种。 分析了11种胎釉的化学组成,比较了宋、元不同时期的釉式和胎式。 用光学显微术(OM)和能散X 射线(EDX)研究了中间层晶相的光学性质和元素成分再次得到了中间层是胎、釉反应后生成钙长石结晶层的结论。 用DTEM观察了全部试样的液相分离结构,系统地测量液相小滴的粒度分布。圆球形的小滴及其r<λ正是Rayleigh 散射严格要求的条件。根据Rayleigh 理论扼要地阐明钧瓷乳光的机理。 用离子轰击减薄法制得的试样,以DTEM观测发现并由ED 证实钧瓷红釉有Cu_2O 的完整立方晶体,由此推断其附近的红色液相小滴中含有Cu~ 离子,说明它在小滴中引起选择性吸收并通过散射而呈色。 用STEM,EDX和ED研究流纹状的灰蓝色颗粒,发现和证明其为辉铜矿Cu_2S 多晶小珠,以其含量的多寡与红色液相小滴配合,控制着红钧釉从紫到红的呈色。解决了钧瓷呈色问题。为今后研究铜红釉呈色机理开拓了广阔的途径。 最后,扼要地讨论了S元素的三种可能来源。同时得到了宋、元钧瓷红釉可能是用含硫铜矿石为原料的结论。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