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DGGE法结合传统技术研究4℃冷链贮运条件下三文鱼菌相变化 |
| |
作者姓名: | 张新林 谢 晶 钱韻芳 刘永吉 曾丹妮 |
| |
作者单位: |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571914);2016年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沪农科攻字(2016)第1-1号);上海市科委研究中心能力提升项目(16DZ2280300) |
| |
摘 要: | 为研究三文鱼在冷链贮运4 ℃条件下的细菌腐败机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传统鉴定技术以及PCR技术分析了4 ℃冷链贮运条件下的三文鱼中腐败菌菌相变化规律,并通过产量因子测得各优势菌株致腐能力,从而确定特定腐败菌。DGGE指纹图谱显示,贮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假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属条带亮度却逐渐提高。这表明这两个属的微生物在三文鱼冷藏期间逐渐成为优势菌。通过分离和鉴定贮藏末期腐败三文鱼的优势腐败菌,本实验得到5 株优势腐败菌,分别为麦芽糖肉食杆菌(Carnobacterium maltaromaticum LMA28)、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B728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BW25)、肉食杆菌(Carnobacterium sp. WN1359)和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 OS678)。将这5 株纯培养的腐败菌分别接种到无菌三文鱼中并冷藏一定时间后,各腐败菌的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产量因子分别为1.26×10-7、1.25×10-7、1.36×10-7、1.08×10-7 mg TVB-N/CFU和1.03×10-7 mg TVB-N/CFU。这5 株腐败菌对三文鱼致腐败能力的顺序依次为荧光假单胞菌SBW25>麦芽糖肉食杆菌LMA28>丁香假单胞菌B728a>肉食杆菌WN1359>波罗的海希瓦氏菌OS678。
|
关 键 词: | 三文鱼 菌相变化 特定腐败菌 荧光假单胞 致腐能力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食品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食品科学》下载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