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二十多年前,教育部和团中央在全国推行“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评选时,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学生。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影响了几代人的三好学生评选也被逐渐淡化,在高校中它也被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和其他荣誉称号所淹没,有些评选甚至还引起了一些社会上的非议。当然,这不是“三好学生”的错。也许,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将重新赋予它新的内涵。在2005国际IT人才教育培训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高文教授发表了《培养“三好学生”应该是人才教育的追求目标》的演讲,提出了“讲究社会公德(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具有社会公德意识)、学习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自身健康(身体素质好,可以应付各种需要体力的挑战)”的“新三好学生”,并提出了“IT三好学生”的理念——品德好(能吃苦、能合作、愿意助人、有上进心)、学习好(喜欢数学、分析能力强、阅读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编程好、懂硬件)。在此次论坛上,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孙有吉先生也提出了微软的“三好”用人观念——品德好(诚信正直是基础)、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数学好、编程好)、学习好(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强)。这些是社会各界对IT学子提出的新“三好学生”的标准,同时也是对目前我国IT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即企业与教育机构要解决IT行业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IT人才,我国IT教育培训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这些IT人才,并且使企业与教育机构这两者之间达成“无缝链接”。在各种国内外媒体与研究机构频频发布中国IT人才缺口的时候,社会各界应该反思——企业期待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家长希望什么,教育怎样去培养等这些问题。当然,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它需要的是能够创造价值与财富的人。他们对毕业的大学生具体需要一般表现在——首先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也很强,至少拥有了相当于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入职就可以直接工作,不需要任何培训。但IT的技术更新很快,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在工作中有一种快速自学的能力;其次是IT行业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分工逐步细化的行业,它需要有很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大型程序的维护与运营更加需要团结合作,单独一个人是不能把它做好的;人品与心态更要好,这样可迅速融入团队,理解企业文化,能够认真做好每一项细致的工作,把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起来,并能够用最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同时品德好的人会对公司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个人发展也很快,其实这都是一种融入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在受教育的时候能够学会走入社会的基本技能,如专业技能、社会技能等,并有其他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没有的核心竞争力;能够随时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一切情况;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或者能够得到继续学习的机会。这也导致IT教育机构需要随时根据企业、社会、家长等方面的需求,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不必追求大而全的教学目标,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整合教育资源,加强自己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与教师与社会的互动;特别需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交给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IT三好学生”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学生们更需要向“品德好、学习好、实践好”的方向努力,使自己在价值观和态度、语言与沟通能力、IT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全面进步,适应社会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