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通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构造特征的研究, 结合航片解译成果和14C 年龄数据,建立了巫山滑坡系统的结构。巫山滑坡系统由多级复合型滑坡体组成, 其上段为基岩顺层滑坡, 中段为局部切层基岩滑坡, 下段为基岩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复合型滑坡。这些滑体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很强的成生联系。巫山滑坡前缘剪出带上明显地以压、剪性裂隙为主, 而滑体后缘则为张性裂隙的集中分布。巫山滑坡系统滑坡裂隙指向性明显, 前缘剪出带的构造形变场方向垂直前缘线, 其法线方向代表滑体滑动方向。上、中段前缘构造形变场法线方向代表古滑坡滑动方向, 而下段前缘剪出带构造形变场法线方向则代表该区最年轻滑体的滑动方向, 它总体上与现今长江在巫山区段的走向相垂直。微观研究表明, 滑坡构造应力作用必然反映在岩石矿物颗粒形状和成分的特征变化上, 它是一种力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相耦合的复杂的地质力学作用, 诸如矿物颗粒的边缘粒化效应、蚀变作用等的集中带,促使原岩矿物颗粒细化和胶结物的泥化, 大大地降低了原岩的强度。扫描电镜研究结果, 进一步验证了巫山滑坡系统中宏观和细观上的裂隙分布规律, 同时也揭示了巫山滑坡系统中的岩体在滑坡过程中受到损伤后的矿物组构以及晶间、晶内裂隙的发育特征, 补充了微观研究的内容。根据巫山滑坡系统的工程地质结构特征, 从巫山滑坡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将其划分为A , B, C 三个区,同时考虑到滑坡的东、西部在稳定性上的差异, 又将B 区分为若干个亚区, 并对各区进行稳定性评价。通过巫山滑坡系统中典型剖面的数值模拟计算, 进一步验证了巫山滑坡系统的稳定性分区的合理性。针对巫山新城的整个规划分布和工程地质稳定性分区特征, 对该规划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改善和需要引以重视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