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温变频理条工艺对针形茶品质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罗红玉 吴全 钟应富 袁林颖 张莹 杨娟 唐敏 王明乐 黎星辉 |
| |
作者单位: | 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 402160;2.重庆市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2160;3.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重庆 402160;4.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
| |
基金项目: | 重庆市科委应用开发计划项目(cstc2013yykfB80020);重庆市科委基本科研业务费计划项目(2013cstc-jbky-00530);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570689);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基础科研项目(NKY-2015AC012) |
| |
摘 要: | 探索针形茶变温变频理条工艺与机制,为实现针形茶自动化理条提供依据。比较不同的变温变频理条 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分析针形茶变温变频理条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高-高-中”方式理条的茶样 感官品质得分最高(93 分),香气尚鲜栗香、滋味尚鲜醇、叶底绿明亮,干茶、茶汤、叶底的-a*值分别高达 0.47、5.07、3.33;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总叶绿素含量较高,分别为28.65%、2.64%、3.78%和 3.68 mg/g。在固定温度与频率情况下,理条前期,水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叶温、热容量、焓迅速升高,3 min 时分别高达64.4 ℃、4.88 kJ/(kg/℃)、173 kJ/kg;中期,水分质量分数逐步减少,叶温逐渐上升,热容量保持稳 定,焓迅速降低;后期,水分质量分数下降较快,叶温升高缓慢,热容量及焓降低,理条结束时焓最低,为147 kJ/kg; 熵变不断减少且大于零,说明理条过程不可逆,平均失水率为2.78%/min。理条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不同阶段其 作用表现不同:理条前期以升温为主;中期以失水、升温为主;后期以失水为主,升温为辅。采取前期高温高频、 后期适当降温降频的理条方式有利于形成针形茶色绿、鲜醇的品质。
|
关 键 词: | 针形茶 变温变频 理条工艺 品质 机制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食品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食品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