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利用定量荧光技术表征厚层源岩层系的油气运聚机制——以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为例
作者姓名:李振明  邱楠生  刘念  蔡川  田建章  王元杰  高婷  古强
作者单位:1.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3.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河北任丘 062552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2017E-015)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校企合作项目(HBYT-YJY-2018-JS-177)资助。
摘    要:厚层源岩层系由于存在非均质性及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影响,其油气运聚机制不明确,这直接影响着盆地油气资源量的评价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定量荧光分析包括颗粒定量荧光(QGF)、萃取液定量荧光(QGF-E)和全息扫描荧光(TSF)等一系列技术,可精确反映地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和现今的含油气饱和度、油气成熟度以及运移路径等重要信息,且具有快速简便、经济高效的特点。通过利用定量荧光技术和盆地模拟技术,对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厚层源岩层系内的油气运移特征和充注历史开展了分析,重建了油气从源岩层系到储层的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厚层源岩层系内夹层砂体的QGF指数普遍大于4.0、QGF-E强度部分大于40、QGF与QGF-E的最大荧光强度波长(λmax)具有较大差异,指示砂体中曾存在过古油层并在后期发生贫化、转移,砂体在油气运移中具有"中转站"的作用。定量荧光的差异响应表明,砂体在不同深度段的中转能力具有差异;当砂体的颗粒越粗、砂地比越接近0.25、厚度越大时,砂体的运聚效率越高,中转能力越大。烃源岩的生烃热演化史、砂层的定量荧光光谱特征以及断层的活动历史表明,中转砂体内存在2期幕式油气中转运聚过程。其中,第1期发生在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早期(35~30 Ma),砂体内以中质油气-轻质油气充注为主,油气在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早期随着断层开启而向上高效运移,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生烃停止后,砂体内的油气饱和度降低;第2期发生在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5~0 Ma),砂体内以大量凝析油气充注为主,由于断层趋于封闭,砂体内的油气以稳态渗流方式向上运移,并在保存条件变好的情况下得以在潜山储层中成藏。

关 键 词:定量荧光技术  油气运聚  厚层源岩层系  中转站  廊固凹陷  
收稿时间:2019-04-11
修稿时间:2019-07-16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石油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石油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