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蓄电池硫酸的精制及其机理王辉亮,程秀娟(广东省茂名市化学制品总厂)我厂原名茂名市化肥厂,硫酸生产采用两转两吸工艺,串联两台JCF换热器。生产中,二吸酸质量有时能直接达到蓄电池硫酸的要求,但透明度、SO。、Fe和灼烧残渣等指标有时达不到要求。为了得到质...  相似文献   

2.
1 简 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硫酸三系统设计能力为 2 30kt/a〔w(H2 SO4) =1 0 0 %硫酸〕 ,采用绝热增湿稀酸洗涤净化、ⅣⅠ—ⅢⅡ两转两吸流程。考虑到冶炼烟气SO2 浓度波动会影响转化系统的自热平衡 ,故在转化工序设有切换阀 ,可将部分气体切换为一转一吸 ,维持热量平衡 ,并且在第一、四催化剂床层入口设有电炉 ( 84 0kW )。在开车过程中 ,采用开工预热炉预热气体 ,柴油经高压喷嘴与压缩空气混合、雾化后喷入燃烧室 ,燃烧产生高温烟气 ,高温烟气通过燃烧室与换热器室之间的花墙分布均匀地进入换热器室换热后温度降至 30 0…  相似文献   

3.
两转两吸流程中换热器腐蚀原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产正常情况下,一转一吸流程中的冷换热器的寿命一般可达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但是,在两转两吸流程中,尽管净化指标正常,冷换热器寿命一般也稍短于一转一吸流程中的同类设备,而一吸塔(中间吸收塔)后的换热器寿命则更短,一般只能使用四、五年甚至两、三年。这个问题已成为国内用硫铁矿制酸的两转两吸硫酸厂中一个共同性的问题。例如,1979年8月化工部硫酸  相似文献   

4.
干吸塔带沫原因分析及处理我厂40hi/a硫酸装置采用“3+l”、NI—IVI两次转化流程;三台子吸塔内径3200mm,主填料层为50rum异鞍填料,高6705mm;分酸层采用25。m矩鞍填料,高500mm;塔顶直径1800mm,设置两层丝网除沫器;分...  相似文献   

5.
金昌冶炼厂硫酸新系统建设方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阐述烟气制酸新系统的建设方案:净化工序采用两级动力波洗涤、两级电除雾器除雾;干吸工序采用高效低位干吸塔设计并应用新的串酸技术;转化工序采用ⅣⅡⅠa-ⅢⅠb“3 1”两次转化工艺,引进“KKK”风机和全部催化剂,采用全不锈钢转化器和缩放管换热器;采用DCS系统控制生产过程等。新硫酸系统建设更注重先进、可靠、环保、经济。  相似文献   

6.
一、SO_2走壳程的弊病 传统设计的两转两吸换热流程,一般是冷SO_2炉气走壳程,而热转化气走管程。实践表明,这种设计使换热器冷SO_2气体进口处的列管,极容易受挟带酸沫悬浮物气体的冲击,从而招致酸的冷凝而腐蚀管子。尽管采用诸如:在SO_2进口的方向前两排管子加保护套;在冷热换热器冷SO_2进口前加一个“牺牲品”的小换热器,以保护主体设备等措施,但始终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化工部硫酸两转两吸工艺调查组1979年8月的调  相似文献   

7.
《硫酸工业》2009,(6):34-34
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65kt/a硫酸装置的净化工序洗涤塔稀酸换热器采用2台板式换热器,换热面积分别为80m2和124m2,由于板式换热器的入口经常有杂物堆积及粘泥附着在板片上,在气温高的时候,洗涤塔的出口温度持续在47℃左右运行,影响干吸工序水平衡,最终不得不降低硫酸装置的处理量。为使装置大负荷连续稳定运行,决定对板式换热器进行在线清洗。  相似文献   

8.
板式换热器代替管壳式换热器,应用于小型硫酸厂转化系统,徐恒丕同志在《硫酸工业》上曾作过报道,引起了硫酸行家的关注。广西已有两个小型硫酸厂,成功地应用在两转两吸流程上。现将板式换热器的试用情况简介如下。 一、板式换热器的试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信息拾零     
广 西柳州锌品股份有限公司硫酸二系统原为一转一吸 ,现改为两转两吸流程 ,在转化工序改造时采用了 4台多孔板支撑缩放式强化传热管的新型管壳式换热器 ,共计面积为 1 0 6 7m2 。该系统已于一月上旬建成投产 ,设计条件为硫酸产量 85~ 90t/d ,入口烟气 φ(SO2 ) =7 8%~ 8% ,投产后因风机能力限制 ,实际产量为 80t/d左右 ,入口烟气 φ(SO2 )平均达 8%以上 ,投产后生产正常。该系统采用这种新型换热器 ,减少了设备及保温面积 ,非但节约了投资 ,且由于采用 4台换热器代替通常需采用的 6台换热器 ,也减少了占地 ,解决了场地面积不足的…  相似文献   

10.
吸收工序是接触法生产硫酸的一个重要工序。它操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尾气中的三氧化硫含量。 对两转两吸的硫酸工厂而言,第一吸收塔出口的烟气温度又是直接影响转化装置热平衡的因素之一。第一吸收塔出口气体温度的高低决定转化换热器的面积。近年来,随着两转两吸流程的应用,吸收工序有提高酸温和气温的趋势,即所谓高温吸收。 高温吸收有利于吸收含水汽较高的烟气。这是因为气体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酸雾的形成,高温吸收可以减少细微颗粒酸雾的生成,从而达到提高吸收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影响硫酸系统两转两吸实现自热平衡的主要因素,对380t/d硫酸系统,烟气φ(SO2)4.4%采用两转两吸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加强转化系统的热稳定性、选用合适的转化换热流程、采用高效换热器,φ(SO2)4.4%烟气采用两转两吸可以实现自热平衡。  相似文献   

12.
空心环管壳式换热器运行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心环管壳式换热器运行试验报告邓先和(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研究所)广东省乐昌磷肥厂年产25hi硫酸(两转两吸)生产系统转化工段的二氧化硫气体换热器(共六台),分两批更换为空心环管壳式换热器。第一批是在1991年12月,为做工业试验,系统中回A与wA换热器...  相似文献   

13.
论述我国冶炼烟气制酸的现状和特点,预测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有色金属产能的稳步提高,冶炼烟气制酸得到较快的发展,2002年冶炼烟气制酸产量占硫酸总产量的22%,预计到2010年将达12000kt。不同的烟气采用不同的制酸工艺,如常规两转两吸工艺、非稳态转化工艺、湿式硫酸工艺,但仍以常规两转两吸工艺为主。与此同时,由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我国冶炼烟气制酸装置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1991年12月27日,襄阳化工总厂(原襄阳磷肥厂)硫酸一系统发生了一起二吸塔填料倒塌事故,被迫停车16天,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该系统日产硫酸90t,三座干吸塔直径均为2.284m,二吸塔采用大开孔率铸铁条梁。事故发生前,系统因停电而停车8h。开车后,发现主风机正压很高,转化器~#1电炉很快被烧毁;更换电炉后,又很快被烧毁。当时估计可能是二吸塔进气管道阻塞,当即割开二吸塔底部进气管检查。发现因气候寒冷,出酸管中硫酸冻结,造成塔底大量积酸,并有许多酸已流进了Ⅳ_a换热器的管程。更令人吃惊的是,靠塔的一侧,条梁支承装置中的两根次梁被挤开,大量填料从此处  相似文献   

15.
对600kt/a、800kt/a硫磺制酸两转两吸系统采用空心环管壳式换热器配置做了方案设计,并提供了相应的换热器设计结果。与采用传统的换热器比较,对于600kt/a硫磺制酸系统采用空心环管式壳换热器可节省36%的换热面积、17%的投资。  相似文献   

16.
正江西铜业铅锌金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铜铅锌)300 kt/a硫酸系统是200 kt/a铅锌配套环保项目。硫酸系统采用稀酸洗净化、二转二吸制酸工艺,其中转化工序采用ⅢⅠ-Ⅱ、"2+1"三段双接触转化换热流程。由于Ⅱ换热器面积较大,设置为Ⅱ_a和Ⅱ_b2台换热器串联使用;Ⅲ换热器管程出口设置1台余热锅炉~([1])。硫酸系统2011年12月一次开车成功,至今已运行4年多时间,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各  相似文献   

17.
铜陵有色公司金昌冶炼厂300kt/a硫酸新系列在投产4个月后,干吸系统的板式换热器酸侧和水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堵塞,尤其是2座吸收塔共用的2台并联的板式换热器出口酸温已远远超过设计值,必需清堵。根据生产情况,首先对水侧进行清堵。水和酸的进出管均为DN300,在距板式换热器1m远处,水进出管的下底部有DNS0的排污管和阀,但在实际生产中,出水端用不上,进水端使用没效果。分析认为,一是反冲洗进水端压力太低,二是管径太小。因此,应增大排污管和阀的通径,  相似文献   

18.
读了《硫酸工业》1991年第6期第41页“改进两转两吸预热升温过程的设想”一文,很有启发。该文以洪洞磷肥厂10kt/a硫酸装置为例,探讨了两转两吸装置在空气预热升温过程中的节能问题。该厂为“3+1”式、ⅢⅠ—ⅣⅡ流程,设想从Ⅲ_a换热器SO_3气体出口设一短路管道,直接与Ⅳ_a换热器SO_2气体入口连接。笔者认为他的设想有一定现实意义,转化器空气预热升温期间可以绕开一吸塔,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LSB浓酸泵、管式分酸器、阳极保护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等新设备,对硫酸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技改后,产量从72t/d提高到93.5t/d,电耗由123kW·h/t降低到114kW·h/t,开车率由92.5%提高到97.0%。  相似文献   

20.
孟山都公司的HRS系统及Monarch工艺孟山都公司开发的HRS热回收系统在美国、韩国等已建立多套工业装置,《硫酸工业》也数次报道。在HRS系统中,浓度为99%的硫酸在165℃下进入一吸塔,吸收炉气中的SO3,吸收后的酸浓度为100%,温度为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